于全球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当前时代,新能源汽车宛如一股强劲的绿色动力,是推动绿色出行、构建低碳社会的核心要素,引领交通领域阔步迈向绿色可持续的美好未来。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迅猛,至2023年底保有量超2000万辆,从少到多见证技术进步与消费者认可。
然而,在产业高歌猛进的同时,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体系建设却明显滞后。大量新能源汽车进入报废期,与之相伴的是大量报废电池无处可去。据统计,截至目前,超51万辆新能源汽车报废,产生24.1万吨废旧动力电池。这些电池若得不到妥善处理,后果不堪设想。
一方面,会造成资源极大浪费。动力电池含镍、钴、锂等珍贵重金属,储量有限且开采高能耗、高污染。若能回收再利用,相当于开辟“城市矿山”,为资源循环利用提供新途径。另一方面,会带来严重污染隐患。电池内重金属若随意丢弃或处置不当,会渗入土壤和水体,危害微生物、植物和鱼类,破坏生态平衡,威胁人类生存。
更令人担忧的是,未来几年退役电池规模将持续扩大。专业机构预测,到2025年,报废新能源汽车数量将达1500 - 2000万辆,报废电池容量超60GWh;2030年将高达350万吨,给回收利用工作带来巨大挑战。
国家早已意识到问题严重性,2018年工信部要求车企承担报废电池回收责任,各地政府也出台优惠政策鼓励正规回收企业发展。但现实不容乐观,不少车企对回收工作不上心,回收流于形式。据统计,超75%的报废电池流入技术落后、环保不达标的“小作坊”。这些“小作坊”为逐利,采用粗放处理方式,将电池简单拆解后用于劣质产品,不仅无法有效回收资源,还威胁产品质量和安全,加剧环境污染。
破解难题需多方携手。企业需积极践行社会责任,进一步加大对回收技术的研发投入以及回收网络构建的资金投入,携手科研机构共同研发前沿技术,以此提升资源回收率与产品质量,同时搭建完备的回收网络,为消费者提供便利。政府要完善法律法规,将电池全生命周期管理纳入制度轨道,明确各方责任义务,借鉴欧盟经验要求车企提供回收服务并规定回收率,加大执法力度整治乱象。社会各界要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认识,引导消费者将报废电池交正规渠道,鼓励社会资本参与产业。
新能源汽车发展是系统工程,要统筹产业链、供应链、回收链,在电池设计和生产阶段遵循易回收、可循环原则,提高标准化、模块化水平。只有补齐电池回收短板,才能让绿色出行行稳致远,实现产业与环保协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