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到“日系车一哥”,你会想到什么名字?
估计大多数人脱口而出的,往往会是丰田汽车!
但年纪稍长一些的人,可能并不这么认为:
在他们看来,论谁是日系车的一哥,丰田根本排不上号——曾经的三菱汽车,才是这个领域绝对的王者….
因为人家2003年时,在中国市场销量就达到了约15万辆,成为了当时日系车的销冠;
不仅如此,在它最辉煌的年代,三菱发动机占据国产车型约35%的市场份额。
但唏嘘的是:
这么一个曾经“风头无两”的品牌,不光整车业务退出了中国,就连最后一座发动机厂,都更名为了“沈阳国擎动力”!
从巅峰到落寞,三菱汽车到底做错了什么呢,为什么会走到今天这个地步?
理论上看,我们会认为:
三菱会走到这一步,是因为没跟上中国车市的节奏,没重视中国市场,错过了新能源这班快车…
不否定这个观点。
毕竟早在2009年,三菱就在日本推出了i-MiEV电动车——
比日产聆风还早一年,比丰田的RAV4EV更是早了整整三年,怎么看都算“起了个大早”。
可问题是,到了中国市场,它却完全“睡过了头”:
没搞DM,没研究增程,连像样的纯电平台都没有;
甚至到2022年,才勉强推了一款阿图柯EV,但声量寥寥、销量几乎可以忽略。
就这个节奏,说它在新能源车上掉队,然后导致了自己的败退,一点都不冤。
但问题是:
电车搞得不好的品牌不乏少数——诸如本田、丰田、现代等车企,在中国市场也没卖多少辆电车,也没走到这个地步。
要说这就是三菱败退的原因,那就太牵强了。
说白了就是——
都2025年了,市面上还有一些品牌,压根没推出像样的电车,可人家照样活得挺好,也没惨成这样。
鉴于此,所以真正的致命伤,从来不是“没跟上新能源”;
而是——三菱“赢得太早”,然后选错了路。
什么意思呢?
简单来说就是:在中国它其实不该去造车的,老老实实卖发动机,可能还过得更滋润。
结果倒好,一转身就跳进了整车这条新赛道,结果直接翻了车。
你想啊,当年你不造车的时候,长城、比亚迪、奇瑞……这些主机厂都是你的客户。
大家和和气气,一起帮你铺货、给你装机。
但你一旦自己下场造车,立马就变成了他们的对手:
你要销量,他们也要销量;你抢市场,他们当然不会坐视不理。
甚至连你最骄傲的那颗“发动机”,人家也会开始弃用了——谁愿意被你掐着脖子?
现实也证明了这点:
从三菱在中国和广汽成立广汽三菱、正式切入整车市场那一刻起,它就几乎把自己的“发动机金饭碗”给砸了。
不光没能带飞整车销量,反倒把发动机的“亲儿子”位置搞没了,也断了和原客户的合作路径。
虽然具体份额的变化,并没有公开数据,但结合三菱整车销量的迅速下滑,以及发动机厂最终关闭的结局来看。
这一步棋,走的并不算成功。
当然,这个观点如果放在20年前,甚至10年前,很多人可能并不认可。
毕竟,三菱当年下场造车,一开始确实挺像模像样的——
比如2006年联手广汽成立广汽三菱,头几年销量表现可圈可点;
特别是2013年引入欧蓝德后,市场反响热烈,2018年一度冲上14.4万辆年销的高光时刻,成了合资紧凑型SUV领域的“黑马”。
那几年,在一众合资品牌中,广汽三菱算是活得还不错的那一波。
也正因为如此,它越来越坚信“我可以靠整车翻身”;
但谁能想到,2018年戈恩事件爆发,整个雷诺-日产-三菱联盟被震得七零八落:
内部资源冻结、研发停滞,三菱也被迫陷入“原地踏步”的状态。
结果就是——从2019年起,广汽三菱6年没有推出一款真正意义上的全新平台换代车型,主销车型仍靠“老欧蓝德”苦撑市场。
而“老欧蓝德”呢,卖了快10年,还在用老平台、老内饰、老车机,连油门踏板都没换样。
就这样的情况,现在谁还愿意支持三菱汽车呢?
自然而然的,于是走到了如今这个地步!
总结来看就是——
三菱的问题,从来不是起点太低,而是起点太高。
它曾是技术输出者、市场引领者,手握发动机、变速箱等核心技术的“上游玩家”;
可惜就是因为起点高,反而低估了中国市场的变化速度,也高估了自己的整车能力。
结果就是,整车砸了发动机的饭碗,造车也没做出竞争力;
搞得一步错,步步难…
说白了,这不是“没跟上时代”的问题,而是——误判了自己,误判了方向,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