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把时间拨回到七八年前,问一句“男人最想开的SUV是哪辆?”
十有八九,大家都会提到同一个名字——Jeep。
自由光、指南者、大指挥官……一度风靡全国,年销高达22.2万辆,加价都不愁卖,风头甚至盖过奇骏、CR-V。
那时候,谁开Jeep,谁就像是带着“男人的图腾”出门。
但你敢信?
到了2025年7月,这个“SUV界的传奇”竟然悄无声息地宣布破产,连最后一款车都没撑完整个生命周期……
说来也是稀奇:
因为jeep 汽车不是没有底蕴,也不是进入中国市场很迟,怎么就走到了今天这个地步呢?
关于这件事情,还得从1983年说起。
那一年,Jeep正式踏入中国——
彼时计划经济还没完全退场,北京汽车制造厂与克莱斯勒合作,开始小批量组装一种棱角分明的越野车:切诺基。
可能很多人没听过这个名字,但如果我说,之前家喻户晓的“北京吉普”就是切诺基的代号,相信大家就有印象了。
值得注意的是,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里,北京吉普可不是什么“有钱人玩具”,而是真正能干活的狠角色:
能跑烂路、能修得起,皮实耐造、不挑环境,谁用谁说好。
尤其在西部、边疆、矿区,几乎成了“万能车”——拉人拉货、爬坡过沟,全都不在话下。
也正因为如此,它成了不少机关单位的首选,大家都特别认它的稳重和扎实。
可到了2000年代,克莱斯勒几经转手——先被戴姆勒收购,又卖给菲亚特,最后归入如今的Stellantis集团。
这场“资本腾挪”的游戏,最后把Jeep在中国的命脉给折腾断了。
说白了,合作没了,资源断了,Jeep也就慢慢边缘化了——
从北京吉普时代的风光无限,到后期只剩几台进口车刷刷存在感,转折就发生在这段时间。
这一沉寂,就是整整十年,直到2010年——
Jeep 才以“合资品牌”的身份重新进入大众视野,与广汽进行合作。
和当年北京吉普那种“半工业半实验”不同,这次的广汽菲克是真下了血本、立了大志:
新工厂拔地而起,新团队全线就位,连车型规划都颇有章法,很多人都觉得,Jeep的“第二春”来了。
刚开始也确实给足了惊喜。
自由光一上市就热度拉满,靠着“进口+合资”双重光环,再加上那张七孔格栅的标志性“美式脸”,销量一路飙升。
2016年,广汽菲克销量冲上18万辆,同比暴涨260%;
2017年再创新高,达到22.2万辆,涨幅超过57%——
一时间风头盖过奇骏、途观,甚至有种“合资新霸主”的气势。
于是广汽菲克也更大胆了:
他们放出豪言——到2022年,Jeep在中国的销量要做到85万辆!
可惜的是,真正的问题,从那时就已经悄悄埋下。
说它有问题,倒不是车不行,而是——态度太傲慢了。
刚翻红没多久,Jeep就开始飘了,转头就学起了“加价提车”:
拿自由光来说,一度加价高达5万,门店渠道非常强势。
当然,在那个合资车横着走的年代,加价并不稀奇,雷克萨斯、本田、日产都这么干过。
但问题是,你一边加价,一边品控还拉胯,那就是真没救了。
像从2018年开始,很多车主陆续反馈:
自由光“烧机油”问题严重,变速箱顿挫、漏油、电器故障更是层出不穷。
后来,央视3·15晚会直接点名Jeep,自由光被曝出发动机缺陷,油耗高、动力弱、售后敷衍,一时间舆论哗然。
可Jeep方面呢?
不仅没有第一时间回应,连基本的道歉、召回动作都没有——
更别提对老车主的安抚、补偿,几乎是“装聋作哑”。
这样一来,jeep 的口碑就直接崩了,销量开始极速下滑:
从2018年的12.5万辆,滑到2021年只剩2万出头,到后来甚至半年只卖出1800辆….
危难之际,正常情况下,合资双方应该同舟共济,共渡难关。
但很可惜,到这时,Stellantis和广汽集团还内斗了起来。
于是乎,没过几年,jeep 就走向了破产——一代“suv 霸主”直接极速陨落。
回顾整个过程,其实不得不说,Jeep 的故事非常典型。
因为很多合资品牌也是这样:
早期有名气、有背景,哪怕贵一点、差一点,也照样有人买单。
但后来呢?
当国产车技术上来了、价格打下来了、体验更贴近用户了——
他们还在讲资历、摆架子:出问题不回应、销量下滑只怪市场….
于是乎,就只能眼睁睁看着自己“退出中国”。
说白了,它们的跌落,其实并不是时代无情、消费者无情;
而是某些品牌,早就走到了时代和消费者的对立面,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