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最近圈子里的新能源人怕是都在盯着各地的政策细则 —— 毕竟 “136 号文” 一出来,光伏风电彻底告别 “固定电价躺赢” 时代,改成市场化竞争了!
截至 8 月,全国 20 个省市的细则陆续落地,但看完之后不少人更纠结了:有的地方电价给得稳,有的却搞浮动竞价;东部和西部的玩法差了一大截,存量项目和增量项目的规则也完全不是一回事…
别慌!今天就跟大家聊聊,这 20 份细则里藏着的信号和指南,不管你是国企、民企还是刚入场的投资者,看完至少能少走半年弯路。
1
“136号文”核心要点回顾
简单说,以前新能源项目电价是“国家定死”的标杆价,只要能拿到项目基本稳赚;现在不行了,核心改成“机制电价 + 机制电量”——电价看市场浮动,能享受政策保障的电量有上限,剩下的得自己去电力市场找买家。
这波改革不是拍脑袋来的,毕竟“十四五”期间咱们风光装机都干到全球四成了,光靠政策喂饭走不远,市场化才是长久之计。而 20 省市的细则,就是把国家的“大方向”变成了地方的“施工图”,细节里全是门道!
2
20 省市细则最关键的 3 个差异点
01
存量项目:
“稳” 字当头,各地电价差出一大截
先给老项目业主吃颗定心丸:大部分省市对存量项目(已经投运的)都给了“固定电价”,而且基本锚定当地煤电价格,不用瞎折腾。但各地的“诚意”差不少:
山东最实在:直接定死0.3949元/度,比全国 17 省市平均的0.357元 / 度高出一截;
湖南够大方:存量电价冲到0.45元/度,妥妥的“高保障”;
新疆玩细分:区分了“有补贴”和“无补贴”项目,前者电价稍高,后者更贴近市场。
手里有存量项目的,赶紧查当地电价,基本都是“旱涝保收”的状态,不用慌!
02
增量项目:
东部西部“玩法”大不同,卷起来了
增量项目(新开工的)才是重头戏,各地规则直接拉开差距,简直是“因地制宜”的教科书:
东部:规矩多,更规范
比如广东,给增量项目的 “机制电量” 上限是 90%(意思是 90% 的电能享受政策价,剩下 10% 自己卖),还特意给海上风电留了 14 年的政策窗口期——毕竟东部沿海风电资源好,就是成本高,政策得托一把。
西部:敢创新,接地气
蒙西直接搞 “电价浮动”,最低能到 - 0.05 元 / 度,最高能到 1.5 元 / 度,完全跟着当地电力供需走;新疆则对光伏和风电的电量比例做了细分,毕竟西部风光资源多,但消纳是个难题,得靠规则平衡。
还有更狠的:
山西直接搞“竞价”,首次竞价区间定在0.199-0.332元/度,谁成本低谁赢——这波操作直接把“市场化竞争”拉满了!
03
执行期限:
10 年还是12年?影响回本节奏
项目能享受政策多久,直接关系到回本周期,各地也有讲究:
山东、新疆等省给增量项目10年期限;
广东、海南等10个省市直接给到12年,尤其是海上风电项目,建设成本高、周期长,12年的期限能大大降低投资风险。
划重点:选项目前先看当地执行期限,期限越长,越适合重投入的大项目!
3
3 条实操建议
不管你是想入场的投资者,还是企业里的决策者,看完细则别只看热闹,这 3 个方向能直接落地:
01
选址别乱选:
跟着“高保障 + 高消纳”走
优先选这两类地区:
存量电价高、增量电量保障足的(比如山东、湖南),稳赚不赔;
电网消纳能力强的(比如广东、江苏),虽然竞争激烈,但不用担心“发了电卖不出去”——毕竟西部有些地方资源好,但消纳跟不上,项目建了也白搭。
02
技术要跟上:
别再靠“资源吃饭”,得靠“技术赚钱”
以前拼的是“拿到好资源”,现在拼的是“谁成本低”。比如用更高转换效率的光伏板、更大单机容量的风机,度电成本能降 5%-10%,在山西这种竞价省份里,直接就能碾压对手!
03
别单打独斗:
绑定“储能+用户”更靠谱
现在很多地方要求新能源项目配储能,与其被动配,不如主动搞“新能源+储能+用户直供”:比如给工业园区供电,既能锁定长期订单,又能享受绿电补贴,一举两得。
这波“136 号文”改革,表面看是电价变了,本质是把新能源行业从“政策依赖”推向了“真刀真枪的市场竞争”。以前那种“拿到项目就躺赚”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但对真正有技术、会管理、懂市场的玩家来说,反而是大机会——毕竟行业越规范,越能淘汰浑水摸鱼的,剩下的都是能长期赚钱的“实力派”。
如果还是觉得摸不透各地细则,或者想知道怎么根据政策调整项目策略,我们之前推的“域智新课 | 新能源行业2025年发展趋势与应对策略”里,专门拆解了广东、山东这些重点省份的细则案例,还有实操的投资测算方法,感兴趣的可以约课,跟着专业的人踩准节奏,总比自己瞎琢磨强!
2025 年的新能源市场,拼的不是胆量,是对政策的理解和对市场的判断。抓住细则里的“潜台词”,才能在这波变革里分到蛋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