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新能源车市场挺热闹,但有个事儿挺让人意外。
不少中产买了新能源车后,没开多久又换回燃油车了。
不是说新能源车不好,主要是它越做越宽,停车难、通勤麻烦,实在扛不住。
现在的新能源车,好像都在比谁的车身更宽。
理想 L9 的车宽超过 2 米,问界 M9 突破 2045 毫米。
就连 20 万级的比亚迪汉,车宽也有 1910 毫米。
为啥非要做这么宽?其实是为了装下更大的电池。
电池是新能源车的核心,想续航长就得电池容量大。
底盘空间就那么点儿,要是不加宽车身。
要么压缩电池大小,要么挤座舱空间,都不行。
而且现在新能源车都主打 “移动的家”。
既要拉长轴距让前后空间够大,又要加宽车身让左右坐得舒服。
再加上四轮电机、复杂悬架占地方,车自然就越来越宽。
可这么宽的车,在城里用着太费劲了。
咱们现在的车位标准是 1998 年定的,标准车位宽 2.4 米。
新能源车停进去后,两边往往只剩 20 厘米空隙。
开门稍微不注意,就会蹭到旁边的车,别提多心疼了。
立体车位更直接,根本停不进去。
有车主吐槽,公司普通车位全满。
立体车位空着却停不了,开会要迟到,只能硬着头皮找代驾。
窄路通行也成了难题,学校、医院、菜场周边的双向窄路。
也就 4 米宽,宽体新能源车会车时特别容易堵。
掉头的时候转弯半径大,司机得来回打方向,手忙脚乱的。
有个用户调研显示,30 万级国产新能源车主里。
72% 觉得 “停车自由度” 比燃油车差很多。
68% 的用户因为停车问题,已经有了换车的念头。
面对这种 “宽度焦虑”,中产们开始重新看燃油车的好。
像 BBA 这些豪华燃油车,车宽大多控制在 1900 毫米以内。
正好卡在 “空间够用 + 停车方便” 的平衡点上。
有个从新能源车换回宝马 X3 的车主说。
不是不想支持国产新能源,实在是找不到宽度合适的车型。
燃油车的优势还不止停车方便。
续航和补能方面,燃油车加满一箱油能跑 500 到 1000 公里。
加油也就几分钟的事儿,特别省心。
新能源车就算用快充,充到 80% 电量也得 15 到 30 分钟。
而且燃油车技术成熟,这么多年下来规模化效应好。
产品质量稳定,投诉榜上的问题也比新能源车少些,用着放心。
面对大家的吐槽,有些车企开始尝试不一样的设计。
比如五菱宏光 MINI EV,缩小车宽满足城市短途需求。
但 30 万级的市场里,还没出现这样的车型。
更多车企还在 “宽度竞赛” 里内卷。
想着靠加宽车身提升竞争力,却没顾上用户的实际需求。
行业专家说,新能源车的 “宽度焦虑”。
本质上是技术没突破时的无奈选择。
在电池能量密度没大进展前,加宽车身或许是提升续航和空间的办法。
但车企得平衡技术升级和用户体验,不能只顾着自己卷。
同时,交通部门也可以考虑修订车位标准,适应新能源车的发展。
其实大家买新能源车,图的是方便和省心。
要是因为车身太宽,反而添了停车、通行的麻烦。
就算续航再长、空间再大,也很难让人满意。
希望车企能多听听用户的声音,别再盲目比宽度了。
毕竟适合日常用的车,才是真的好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