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魏牌在成都车展宣布高山7将于9月10日开启预售时,其"连续2个月销量破万"的数据背后暗含关键矛盾:高端新能源品牌如何平衡规模扩张与用户体验。1-7月累计4万台的销量中,高山MPV累计交付近2万台,蓝山SUV突破10万台大关,这种双线成功揭示出差异化的产品策略——高山以"移动大客厅"定位切中家庭MPV需求,蓝山则凭辅助驾驶与续航能力立足大六座SUV市场。但真正的挑战在于服务体系建设:DTC模式下零售中心数量从0到460家的扩张速度,与年内700家的目标之间,存在240家新增门店的运营压力。
物理渠道的快速铺设对应着用户心理链接的深度构建。青藏、川藏、青甘环线30个护航驿站的建立,本质是将服务网络延伸至极端环境,以此验证"用户在哪里,服务就在哪里"的承诺。这种重投入模式的风险在于:当高山7以"30万内唯一标配激光雷达+智能四驱"为卖点时,其目标用户群体(家庭消费者)是否愿意为DTC渠道的运营成本溢价买单?蓝山10万车主的基盘或许能摊薄成本,但高山7作为全新车型需直面此矛盾。
技术平台成为破局支点。即将面世的全动力智能超级平台包含两组核心参数:兼容5大动力形式的架构弹性,以及"双4秒级2.0混联系统"的性能指标。前者是应对政策不确定性的技术储备,后者则指向混动系统的瞬时响应能力。更值得关注的是800V混联架构与400公里纯电续航的组合——这使高山7理论上可覆盖90%家庭用户的周通勤需求。但平台优势转化为市场竞争力仍存疑点:相比竞品,其"超大混动电池组"的具体容量与6C快充倍率尚未公布具体数据。
产品定义的关键在于场景适配性。高山7主打的"得房率第一"需要量化证明:虽未公布内部空间数据,但"每个人都有好位置"的承诺需通过座椅布局实现。而蓝山在媒体实测中登顶的辅助驾驶性能,则指向长城35年技术积累的硬件优势。这种差异化定位形成互补——高山7用激光雷达保障全家安全,蓝山以续航能力满足长途出行,共同支撑30万级市场的"双山战略"。
预售策略暴露精准的用户分层。高山7定位"家庭移动大客厅",蓝山侧重"六座出行安全感",二者共享三大技术特征:VLA大模型的智能交互、双山3.3 OTA的持续进化能力,以及护航驿站构建的服务网络。但价格梯度设计更为重要:高山7将预售门槛锁定30万内,而蓝山突破10万交付量的成绩证明该区间存在稳定客群。这种市场认知通过孙越的体验反馈具象化:"空间大+动力强"的评价,恰对应高山7未公开的座舱参数与混动系统性能。
营销创新试图软化技术形象。奶龙IP打造的"宝宝巴士"互动区,本质是将家庭场景具象为儿童友好空间;孙越"从机场睡到酒店"的体验,则强化座椅舒适性认知。这种软性传播与硬核技术参数形成张力——当全动力平台宣传"行业最强混联系统"时,用户可能更关心车载冰箱能否放下奶瓶。魏牌CEO冯复之"正确且难的路"的表述,正是对这种矛盾的回应:460家门店建设是重资产投入,但也是建立心理信任的必要成本。
销量增长的可持续性面临双重考验。一方面,高山MPV数次登顶周销榜的成绩,证明"家庭新能源MPV"定位的有效性;另一方面,年内拓展至700家门店的计划,要求月均新增40家的执行效率。更关键的是用户运营闭环:双山3.3 OTA升级虽提升智能体验,但高山7标配的激光雷达能否在交付时就兑现完整功能,将决定首批车主口碑。
未来竞争力将聚焦平台延展性。兼容5大动力的超级平台不仅是技术展示,更为高山7后续推出纯电版预留接口。当前混动版400公里纯电续航已覆盖日常通勤,若快充速度达到"6C"理论值(15分钟补能80%),将进一步巩固"家庭移动客厅"的定位。而蓝山10万用户产生的行驶数据,恰为VLA大模型提供训练资源,这种数据反哺构成技术护城河。
回归商业本质,魏牌的核心突破在于重构价值链。DTC模式省去的渠道溢价,转化为高山7"标配激光雷达"的配置优势;460家门店虽增加运营成本,但护航驿站提升的品牌信任度可降低获客支出。当孙越称赞"满分好车"时,实质是认可这种用户价值再分配模式——用30万预算获得原本需40万级别的技术配置与服务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