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汽车行家综合
欢迎供稿 | 请添加微信shaoyanlin412
2025年8月28日,国内汽车经销行业的巨头——中升控股,交出了一份看似矛盾的中期成绩单。一边是营收利润的双双下滑,核心的新车业务陷入“卖得越多,亏得越狠”的窘境;另一边,公司却逆势扩张,大刀阔斧地优化网络、并购抄底。这份业绩公告,不仅是一家企业的经营快照,更成为了观察整个中国汽车市场转型与洗牌的一扇重要窗口。
营收利润承压,结构性分化凸显
中升控股上半年的核心财务数据,直观地反映了车市的“寒意”。营业收入773.22亿元,同比下降6.2%;净利润更是大幅下滑38.4%,仅为9.24亿元。这意味着,作为行业龙头,中升控股也难以独善其身,同样承受着巨大的市场压力。
1. 新车销售:陷入“越卖越亏”的怪圈
这份压力最主要的来源,便是新车销售业务的巨大亏损。上半年,中升卖出了近22.86万台新车,虽然总量仅微降1.7%,但该业务的亏损额却从去年同期的13.72亿元急剧扩大至21.31亿元。简单计算可知,每卖出一台车,平均就要亏损近万元。
这一现象的背后,是席卷整个行业的价格战。尤其是在传统燃油车领域,激烈的竞争迫使品牌和经销商不断降价以换取销量,极大地侵蚀了利润空间。中升的财报,正是这场“内卷”最真实的写照。
2. 售后与精品:风雨中的“压舱石”
与新车业务的惨淡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精品和售后服务展现了其强大的抗周期性。售后服务收入同比增长4.4%,毛利更是增长了8.1%,达到54.41亿元。 这块业务几乎以一己之力撑起了集团的毛利大盘,成为了在行业下行周期中最稳定、最可靠的“利润压舱石”。这充分证明,对于一个健康的汽车经销商集团而言,稳固的售后基盘是其抵御市场风险的关键。
3. 二手车:量增利减,繁荣下的隐忧
二手车业务的表现同样值得玩味。销量同比增长9.6%,势头良好,渗透率(占新车销量比)攀升至48.7%,显示出巨大的市场潜力。然而,其收入和毛利却分别暴跌了27.0%和58.4%,出现了“叫好不叫座”的局面。这表明二手车市场也进入了白热化竞争阶段,为了促成交易,商家不得不牺牲利润,行业同样面临盈利难题。
新品牌与新模式点燃新希望
尽管整体业绩承压,但中升控股的财报中也闪烁着不少亮点,这些亮点或许指明了行业未来的出路。
最大的惊喜来自于新品牌AITO问界。上半年,AITO在中升体系内销量达1.1万台,不仅有效抵消了其他品牌的下滑,更重要的是,其为集团整体新车毛利率贡献了0.6个百分点的提升。这在全线毛利率下滑的背景下显得尤为珍贵。AITO的成功,证明了新能源汽车,特别是那些具备强大产品力和市场号召力的新品牌,正在成为经销商新的增长引擎。中升果断新增36家AITO门店,也彰显了其全力拥抱新能源浪潮的决心。
另一方面,行业洗牌带来的集中度提升,开始为龙头经销商释放红利。中升在公告中透露,由于部分城市竞争对手退出,其部分豪华品牌门店的售后服务收入实现了翻倍增长。例如沈阳的捷豹路虎店和郑州的沃尔沃店,因其成为了当地市场该品牌的唯一经销商,业绩大幅提升。这正是“剩者为王”逻辑的直接体现——当弱小的玩家出清后,存活下来的巨头将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和更强的议价能力。
巨头的“抄底”与长远谋篇
如果只是被动承受寒冬,那中升便算不上巨头。其最引人注目的动作,在于逆周期下的主动出击。
1. 大规模网络优化:汰弱留强,精准布局
自去年底,中升启动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轮网络优化”。上半年,其在新增57家经销店的同时,也果断退网了37家经销店。这一进一退,绝非简单的数量变化,而是一次深刻的战略调整。新增的门店主要集中在豪华品牌,特别是AITO;而退出的,无疑是那些盈利不佳或前景不明的弱势网络。通过“腾笼换鸟”,中升正在将资源重新配置到更具增长潜力的品牌和地区。
2. 战略性并购“抄底”
在市场低迷期,资产价格往往更具吸引力。中升深谙此道,上半年以总计约7923万元的代价,收购了三家雷克萨斯等品牌的经销店。这笔“抄底”交易不仅带来了收入,还直接创造了利润。这体现了龙头企业的资金优势和市场洞察力,他们利用行业的至暗时刻,以低成本扩大版图,巩固领先地位。
结语:穿越周期,迈向“剩者为王”的新时代
中升控股的2025年中期业绩,是一份典型的“在黎明前的黑暗中前行”的报告。它毫不掩饰地揭示了当前汽车销售行业面临的严峻挑战:价格战、盈利难、转型痛。
然而,更值得关注的是其应对挑战的方式:依靠售后业务稳住基本盘,拥抱新能源品牌抓住新增长点,并通过逆势并购与网络优化在行业低谷期强化自身实力。这种策略的核心思想是:不仅要成为行业的“幸存者”,更要利用周期,在市场复苏时成为更强大的“最终赢家”。
中国汽车市场正在从增量竞争转向存量竞争,从百花齐放转向强者恒强。中升控股的这份“阵痛与野心”并存的成绩单,或许正是整个汽车流通领域迈向“剩者为王”新时代的一个最清晰的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