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要谈的这个话题,两个月前 宗庆后遗产争夺战爆发时,我就有冲动想写,但当时还没想得特别清楚。
一个月前,有家汽车央企准备举办核心经销商和零部件供应商“二代”培训班,中间想让我讲一天课。接到这个任务后,我在准备专业内容的同时,又对这个问题做了深入思考,现在想得差不多了,可以系统地谈一谈了。
在中国汽车行业,民营企业占比是相当大的,汽车经销商及后市场企业中,95%以上是民营企业;汽车零部件供应商中,70%以上是民营企业;整车企业中,传统造车势力长城、吉利、比亚迪、赛力斯等,造车新势力蔚来、小鹏、理想、零跑、小米等,也是民营企业,现在“一代”大多数人年龄已到60岁左右(当然新势力掌门人还为时尚早),所以,这些民营企业的“二代”们能否顺利接好班,将“一代”的事业发扬光大,是关系到中国汽车产业能否可持续发展的大事!
同时,我们每一个家庭也面临着同样的大事,因为在中国人传统的认知中,大家都希望一代更比一代强,不然就不会不惜一切代价去“鸡娃”了!
那么, 如何培养好下一代,使家族的事业能够传承下去,并再上一层楼呢?结合本人35年的职场经历,接下来谈一点感想,供大家参考。
一、发大愿。所谓发大愿,就是发心要大。但我这里所说的“发心大”,与大家平常说的不太一样。
在人们传统的认知中,“发心大”就是将企业规模做得更大、利润做更多、在国际国内排名更靠前,比上一代进一大步。但在我看来,这样的发心,往往会让人陷入到证明自己越来越厉害、越来越骄傲、“自我”越大越大的境地!
而我这里所说的“发心大”,是从 “无我”的角度来讲的,它是努力让 “自我”变小,具体“指标”是:企业的员工是不是越来越幸福、供应商是不是越来越满意、用户的期待是不是越来越能超越、行业和社会的认可度是不是越来越高、乃至对地球环境可持续发展的贡献是不是越来越大。
之所以强调要有这样的“发心大”,是因为我看到,有相当多的民营企业,随着企业规模越来越大、利润越来越高,一些“一代”老板们的“自我”越来越大,表现在容不得一点异己之见,心胸也越来越小,脾气越来越大,骂人的频率越来越高,俨然成了一个 “土皇帝”。表面上自己好像很厉害、了不起,其实内心一天到晚很紧张、很挣扎,弄得员工也紧张、也怕他。这样的企业,一旦面临大的难关,可能最后老板自己的心理都承受不住!前不久,房地产相关行业几个大企业的老总跳楼就是明证。
但哪有企业不面临这样的难关呢?我以前就反复讲过,一家企业与一个人一样,它是一个有机生命体,从它诞生的第一天起,最终的结果只有死亡。我们能做的,只能是让它尽量活得长一点、尽量健康一点,特别是老板自己及周围的员工能幸福快乐一点。
或许有人说,你也太理想化了吧,有这样的企业吗?当然有,像零售行业的 胖东来、房地产行业的 阿那亚⋯⋯,其结果是什么呢?在如此“卷”的今天,企业赚钱越来越多,发展越来越好,如果你不了解它们掌门人的发心与经营理念,大家可以上网搜一搜。
二、入低处。我这里讲的入低处,是从社会最底层干起,这又与人们的传统认知不一样,我们家长对下一代的希望通常是工作的起点要高,为此也是殚精竭虑想尽各种办法。
在汽车行业,最底层是什么?是工厂的车间工人、经销商的销售员、汽修厂的修理工⋯⋯,也就是现在我们年轻人经常说的“牛马”。
“二代”如要顺利接班,必须躬身入局认真做一回“牛马”,而不是像阳澄湖的“洗澡蟹”到下面走个过场了事。因为管理的核心是“同理心”,只有自己老老实实地做过“牛马”,与底层员工同吃同住同劳动,你才能真正理解别的“牛马”,从而在将来管好“牛马”。
据我所知,现在汽车行业的“一代”,无论整车企业、经销商,还是零部件供应商,都有过最底层的工作经历,做过“牛马”,“吃了苦中苦,终成人上人”,像长城汽车董事长 魏建军,就是从保定一家乡政府托管的作坊式的小改装厂干起来的;庞大集团前董事长 庞庆华,我亲眼见过他当初在北京北方汽车交易市场交易厅2 x3米柜台前卖过车;如今大名鼎鼎的小米 雷军也是站过柜台推销过产品的⋯⋯,没有这些长久的底层工作经历,很难想像他们后来能管理一个大企业。
从我本人的经历看,亦是如此。从1994年起进入汽车行业开始至今已三十一年,汽车媒体前后干了十一年、汽车企业干了十年、汽车教育培训干了近十年。干汽车媒体时,完全是从一名普通记者做起的,记得当初刚入新华社时,先骑着一辆自行车或坐公交,每天跑一个单位,花了两个多月的时间,将北京所有汽车行业的主管部门、跨国车企驻华办事处、汽车生产企业、交易市场和主要经销商跑了一遍,与其负责人建立起了联系,能背诵近百人的电话号码,有了这样的基础,写的文章自然就有独特的视角与观点,很快在同行中就有了点小名气。
到奇瑞汽车分管销售、到国机汽车分管经营时,由于没有底层工作的经历,碰到过一些管理上的难题,今天看来,与此是有关系的。好在我在当记者时,与汽车交易市场、经销商、主机厂走得比较近,帮助他们策划过许多事情,对他们的心理非常了解,加上1996年就买了一辆捷达,自己有七年作为一个用户亲自体验买车、用车、修车的经历,所以,从一个普通用户的角度总结出了一些管理模式,取得一些成效,据说有的理念至今仍在被人采用。如果时光能够倒流,我想自己当初尽管已当上高管,还是应该尽量在节假日抽空去一线当销售顾问卖车,而不是像现在一些汽车企业销售公司总经理作秀去交个车。
在此,我郑重向所有汽车企业销售公司建议: 所有新招聘的新员工,有必要下放到一线经销商处至少卖三个月车或修三个月车。可以毫不客气地讲,现在汽车厂家出的一些销售管理政策之所以不管用,市场推广花钱没什么效果,根本原因是这些人没有真正在一线干过。
三、做小事。这又与人们传统的认知相反,我们上一代都希望下一代尽快能干大事、成大器。
从我个人有限的认知看,这个世界上绝大多数人的工作基本上没有什么大事、复杂的事,都是些小事、简单的事。
年少时,我对这个世界充满好奇,觉得不少地方很神秘,等上了 北大,觉得周边的人也很普通,直到现在,我平常用的最多的东西还是上高中时自己总结的一些方法,北大给我最大的收获是开阔了眼界,敢于向一切发问,并知道如何寻找答案;毕业后出了北大进入 北京市机关大院上班,看到市委、市政府、市人大那些人与自己一样,做的也是一些简单的工作,调研、写简报、写讲话稿等等,最大的收获是要有大局观;后来到 新华社、人民日报社系统工作,发现即使是这样文字水平要求较高的单位,每天的工作也是按着标准重复运作,也没有多大的技术含量,关键是要花力气多到一线现场去问去看,说到底大多还是一些体力活,收获是学会了站在宏观看微观、站在微观看宏观;再后来到了 奇瑞汽车和国机汽车,公司大了,人更多了,但分工更细一些,每个人都是其中一环,久而久之,也是一个熟练工种,收获是要特别关注用户的需求,学会换位思考,办法是尽量多去一线,与用户多聊多问,这不,它也是一个简单的体力活。
或许不少人不认可我的看法,认为我的经历有片面性,当然有这种可能,这个世界上肯定有需要天天用微积分、线性代数的工作,也有像解“哥德巴赫猜想”方程那样的工作,但那毕竟是极少数。
如果非得说有大事?那我只能说, 小事反复做就是大事。我在中德诺浩工作时,主要是将德国汽车职业教育引进到中国职业院校本土化,前后与国内超过一千所中高职院校有过不同形式的合作。当时,我专门向德国人请教过德国职业教育的精髓是什么?他们回答说,就是将整个工作、也就是要干的活分解成若干个任务,然后一个一个任务让学生按项目单要求反复练习,与此同时分阶段教给学生相应的理论知识,而不是像中国职业教育一上来就给学生灌输一大堆理论知识,而动手的实操干得少。他们强调,智慧是在反复实操练习中产生的。
说到 “智慧在反复练习中产生”,这里还补充说一件大事,就是佛教说的“了生死”,让人超越生死、进入到“不生不灭”的境界,这件事大吧?应该比做大官、挣大钱要大得多。
那怎么做呢?佛法有八万四千法门。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还是将简单的事反复做,先磕十万个大头、将一个佛号或若干咒语念一百万遍、打坐一千小时以上,没有这个基础起步,还谈论佛法,基本上谈的就是个概念。
所以,不论是“二代”接班或培养下一代,一定要培养他们反复干小事,实在找不到,就每天在家里买菜、做饭、洗碗、拖地、搞卫生,干保姆干的事。在我来,这些事与搞研发、管企业、写文章等完全一样,没有任何差别,都可以磨练心性。
四、连一线。这里所说的“连一线”,就是“二代”们顺利接班、位居高位后,也要经常回到一线去,干一干最底层的活,做一做最简单的事。
为什么呢?因为这个世界是时刻变化的。用户的需求在变、一线员工的工作内容与心理也在变,与你当初在一线工作时相比,已经完全不一样了。
我们有不少人升官后就不去一线了,偶尔去,也是一大堆人陪着、前呼后拥着。请注意,当了领导后,我们经常会有一个惯性思维,这些岗位我曾经干过,以此来推断、决策,用过去形成的惯性思维来判断当今已变化的事物,结果是出错在所难免。
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我们总是做不出“爆品”,究其原因,说到底,就是我们不能准确地知道当下的用户真正需要什么,我们获取的大多是“间接信息”,而非“直接信息”,解决的办法只有三个字: 下一线。
在这方面我的感受是比教深的,近两年,我一直自驾去了国内许多地方,自己花钱吃、住、玩,所以对当下中国的经济、中国的许多行业、当然也包括汽车巿场的现状,有直观深切的感受,所以才能经常写出一些与别人不一样的东西。
自驾走入大自然,我另一个最大的收获就是 “破圈”。原先在汽车行业呆得太久了,有许多习惯性的思维,走遍祖国大好河山,破了行业的“圈”,破了地域的“圈”,同时也破了人生的“圈”。
“破圈”后的感受是什么呢?可以进入到了一个全新的境界,你身上的每一个细胞,时时刻刻能与每一棵树、每一朵花、每一株草、每一滴水、每一个波浪、每一缕阳光⋯⋯,同频共振,从而能体验到当下的幸福与快乐,所以“破圈”后带来的能量是无与伦比的。
汽车行业难道不是这样吗?传统车企正因为“破圈”,与原在汽车圈外搞电池的宁德时代等企业、与华为这样的ICT企业等融合,互联网企业,蔚来、小鹏、理想、小米等“破圈”,与传统汽车制造业融合,才有了中国自主品牌的今天!
所以,我希望“二代”们除上面四点之外,更应大胆“破圈”,只有“破圈”,才能为公司发展注入更强的动力,将“一代”传承下来的事业发扬光大,推动中国汽车产业向着汽车强国的目标稳步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