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科技圈可太热闹了,飞行汽车这事儿传得沸沸扬扬的,感觉离咱们的生活越来越近了。你瞧,好多大公司都扎堆往这个赛道里挤,小鹏、吉利、广汽,就连互联网巨头腾讯也掺和进来了,国外更是一堆创业公司在那儿捣鼓,搞了好些年了。
就说前阵子,亿航智能的一款 “空中的士” 载人航空器,好家伙,直接上了罗永浩的直播间。这玩意儿能坐两个人,在空中还能无人驾驶,最高时速能飙到 130 公里呢。当时直播间里那叫一个热闹,定金 3.99 万元,全款 199 万元,这价格一出来,好多人都惊掉了下巴。我当时就在想,这真要是能普及,以后上下班可就方便了,再也不用堵在那闹心的马路上了。可再一琢磨,199 万呐,咱普通老百姓哪买得起呀!
其实飞行汽车这概念,早就不是啥新鲜事儿了。世界上第一台能真正操作、实用的飞行汽车,是 2009 年一家美国公司 Terrafugia 发明的。这车子靠汽油驱动,在路上跑的时候,机翼能折叠起来,像个普通汽车似的;要起飞了,张开机翼,加速就能往天上飞。后来在 2017 年,被咱中国人收购了,归到吉利汽车旗下,起名叫 “太力飞行汽车”。这也是中国车企在飞行汽车领域的头一回尝试。
吉利拿下太力飞车后,干的第一件事儿,就是把领克汽车的方向盘装了上去,还花了老多钱,从传统航空企业挖了不少专业人才。但是呢,国内空中管制那叫一个严格,不像国外有些人,玩得那么疯狂。太力飞车卖出去的没多少,一直也没赚到啥钱。为啥呢?因为这种 “陆空一体” 的路线,虽说占了飞机和汽车两头的好处,可局限性也不小。在空中飞行,它比不过专业飞机;在陆地行驶,又比不上普通汽车。而且啊,一辆飞行汽车要想投入使用,既要符合车规级认证,又得符合航空标准,这合规难度简直大到离谱,驾驶员还得同时有机动车驾驶证和飞行执照,这门槛,一般人根本跨不过去。
再看看小鹏汽车,2020 年正式入局飞行汽车这赛道,第二年就拿到了 5 亿美元融资。小鹏汇天发布的第 6 代飞行汽车,设计思路和太力飞车有点像,都是一体式设计,就是把两个机翼换成了螺旋桨,桨叶还能折叠。当时官图一发布,就有专业人士提出质疑了。有位资深航空人士就说:“这商业化落地,挑战太大了。飞行和陆行要深度、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可不是简单地把现有的无人机模块固定在汽车上面就行的。” 你看,有些坑啊,可能真得踩过才知道。去年 10 月,何小鹏终于松口了,说经过一番探索,发现 “首款量产的飞行汽车应该是分体式的”。今年 1 月,小鹏就宣布,四季度开始预定 “陆地航母”,这就是一款分体式飞行汽车。
啥叫分体式呢?就是把飞行单元和陆行单元分开。陆地行驶的时候,两者可以绑定在一块;起飞的时候,飞行单元就 “单飞” 了。比如说小鹏这款飞行汽车,实际上就是两个产品,一个是增程式混合动力皮卡,另一个是多旋翼飞行器。陆地行驶时,皮卡拉着飞行器,还能给它充电;起飞时,座舱和飞行器脱离,移动底盘带着座舱自己走。这感觉,就跟咱们找代驾的时候,代驾把自己的两轮电动车折叠起来,放汽车后备箱里,到了地方,再展开电动车骑走一样。
就现阶段来说,要把汽车和飞机硬凑成一个整体,实现 “陆空两栖”,不管是技术上,还是法规上,都不太现实。这里头涉及到设计理念、车身材料、电池等好多环节,都得有重大突破才行。所以啊,更实际的办法是,适当弱化,甚至干脆剥离陆行功能,一门心思强化飞行功能。这也是全球主流飞行汽车企业的做法,他们的产品,绝大部分都没有陆行功能,其实就是一个飞行器,全称叫 “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车企、航空企业、无人机企业,都参与进来了。
这种飞行器版本的飞行汽车,跟咱们平常生活里见到的无人机可像了,你就把它当成一个放大版的、能载人拉货的无人机就行。它的结构特别简单,一个座舱,加上几个旋转叶,既能垂直起降,又能在空中巡航。像前面提到的亿航 “空中的士”,就属于这一类。
咱来对比一下,看看它有啥优势。先跟直升飞机比,两者都能原地起飞和着陆。不过,飞行汽车比直升机噪音小,安全性高,价格便宜,运营成本也低。一架空客 135 直升机,价格差不多 6000 万元,飞一小时就得四五万,养一个飞行员,一年成本大概 100 万。而且直升机的传动装置特别复杂,发动机还容易出故障,美国篮球明星科比,就是坐直升机出事故去世的。可飞行汽车是由电机驱动的,噪音比发动机小多了,启动的时候也不用预热。电机还是分布式的,多个电动机驱动轴直接连到每个旋翼叶片上,不需要传动装置。这样一来,第一,零部件减少了,制造和维护成本更低;第二,还能做安全冗余,就算个别电动旋翼出故障了,也不会像直升机那样直接坠落。
再跟传统固定翼飞机比,飞行汽车的优势就更明显了,它小巧灵活,不需要建机场、跑道,能直接在城市上空飞来飞去,应用场景特别多。就因为这些优势,飞行汽车这几年发展可快了,入局的企业越来越多。国外做飞行汽车比较有名的,像美国的 Joby 和 Archer、巴西的 Eve、英国的 Vertical、德国的 Lilium,都已经在美股上市了。国内除了前面说的亿航、吉利、小鹏,广汽也公开展示过一款产品。还有一批新生代创业公司,像峰飞航空、时的科技、沃兰特航空、御风未来、零重力等等,都拿到了巨额融资。
不过呢,这些企业基本都还在研发、申请适航认证的阶段,产品大规模交付,实现商业化的没几家。在国内,飞行汽车要想 “上天”,可不容易。首先得向空军申请空域审批,俗话说 “离地三米归军队” 嘛。空域分高、中、低不同区域,飞行汽车属于低空飞行器,得申请专属运行空域。这只是第一步,拿到空域审批后,还得向民航部门申请运营许可,进行适航认证。适航认证可是民用航空器投入使用前,最重要、最难的一环,主要就是审查技术安全性。认证的步骤老长了,最关键的是要拿到型号合格证。
但飞行汽车毕竟是个新生事物,全球都没有现成的标准,相关的法规和制度,根本跟不上行业的发展速度,大家都在摸着石头过河。国内在这方面跑得最快的企业,还得是亿航。前面提到在罗永浩直播间出现的 “空中的士” EH216-S,早在 2021 年初就提交了认证申请。那时候连技术标准都没有,中国民航局没办法,在 2022 年 2 月专门发布了针对载人无人驾驶航空器的适航审定文件,去年 10 月,就给亿航发了型号合格证,这可是全球第一个。到了今年 4 月 7 日,仅仅过了半年,民航局又给亿航 EH216-S 颁发了生产许可证。这可不得了,意味着亿航有了量产的资质,从生产到商业化运营的链条,彻底打通了。
除了亿航,去年 12 月,民航局还发布了针对沃飞长空 AE200 - 100 的适航认证专用条件。沃飞长空的前身,就是吉利的太力飞车,因为原来那条路走不通,被吉利改组了。这里再补充一下,太力飞车项目的一部分人离开后,在上海创办了飞行汽车企业时的科技。
按现在的进度来看,亿航 EH216-S 和沃飞长空 AE200-100,很可能成为国内最早实现规模化应用的飞行汽车。EH216-S 能坐两个乘客,还是自动驾驶的,单次最多能飞 30 公里,最大允许飞行高度 120 米;AE200 能搭载 1 名驾驶员和 4 名乘客,最大航程在 200 公里到 300 公里之间。在亿航和沃飞长空之后,小鹏 “陆地航母” 的飞行体 X3-F 也在申请型号合格证,最近已经获得了航空局受理,正式进入审定阶段。接下来这两年,这些经过适航认证的飞行汽车,就要陆续投入市场了。
但是,家人们,咱冷静想想,一辆飞行汽车售价动不动就上百万,就咱普通老百姓这点工资,猴年马月才能攒够买它的钱呐。现阶段买得起的,要么是那些超级有钱的富豪,要么就是有经营需求的企业。而且啊,就算你有钱买,还不一定能考到驾照呢。前面也说了,飞行汽车对驾驶员的要求可高了,得同时有机动车驾驶证和飞行执照。考个机动车驾驶证就已经够让人头疼的了,还得考飞行执照,这难度,简直不敢想象。再说了,飞行汽车的维护成本也不低,后续的保养、维修,都得花大把大把的钱。
所以说,飞行汽车虽然看起来特别酷炫,感觉马上就要改变咱们的出行方式了,但真要普及到咱们普通老百姓家里,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呢。不过,科技这东西,发展得太快了,说不定哪天,价格就降下来了,考驾照也没那么难了,飞行汽车就像现在的汽车一样,满大街都是了。家人们,你们对飞行汽车这事儿,是咋看的呢?觉得它以后能成为咱们日常出行的主要工具吗?快在评论区跟我唠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