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辆车能让你在商场里停车被围观、露营时秒变私人影院、通勤路上像老司机一样自动避险——它还是你认知里的“交通工具”吗?
这不是科幻电影,而是8月21日从北汽新能源享界超级工厂传出的真实信号:鸿蒙智行首款旅行车S9T正式下线。它没有选择在传统车展亮相,而是直接开进了城市中心的商场门店。这个动作本身就像一句宣言:旅行车,不再只是小众玩家的情怀收藏,它要成为日常生活的主角。
一、2万台订单背后:人们到底在为谁买单?
预售24小时突破2万订单,数字背后藏着一个被长期压抑的需求——我们想要一辆既能上班接娃、又能说走就走的车。但过去的选择太有限:SUV油耗高、操控笨;轿车后备箱装不下帐篷;纯电车跑长途总得算着桩走。而享界S9T给出的答案,是把“全能”两个字拆解成了四个维度。
首先是跑得远。1305公里的综合续航,不是实验室数据,而是基于CLTC标准下的真实可达成数值。增程+纯电双模式设计,让城市用电每公里成本不到1毛,长途用油也不用担心服务区排队充电。更关键的是,它外放电功率达到6.6kW,意味着你能用它同时带动电火锅、烤炉和投影仪,在山野间吃上一顿热乎的烧烤。
其次是装得下。1677升的最大储物空间,什么概念?一辆标准尺寸的皮划艇、两个28寸行李箱加一个钓鱼箱,全塞进去还能留出通道。全车30个储物格里甚至藏着一个6.2升冷暖箱,夏天冰啤酒、冬天热咖啡,连细节都考虑到了。前备箱还带电吸电弹功能,双手拎东西时靠近就能自动弹开——这种“无感交互”,才是真正高级的智能。
二、安全与智能:从“辅助”到“共驾”的进化
很多人以为智能驾驶就是自动跟车,但真正的价值在于“防住那些你没注意到的危险”。享界S9T搭载的HUAWEIADS 4系统,配备了36个感知硬件,包括4颗激光雷达和3组分布式4D毫米波雷达矩阵。这套组合拳让它能在暴雨天识别150米外的锥桶,也能在地下车库精准避开突然出现的婴儿车。
最让我意外的是“下车卫士”功能。你有没有试过开门时差点撞到后方骑来的电动车?S9T会在你开门瞬间扫描后方动态,如果有来车或行人,门把手会震动提醒,同时中控屏弹出画面。这不是炫技,是真正从事故源头做减法。
而它的智能座舱,已经模糊了手机和车机的边界。16.1英寸3K屏+12.3英寸副驾屏+后排MagLink Mini屏,三屏联动下,你在车上追的剧可以无缝切到手机继续看。更别说5个电动门支持“隔空感应”:手一挥就开侧门,脚一扫就掀尾门——搬着婴儿车或大件快递时,这种解放双手的设计,比任何参数都来得贴心。
三、从“小众情怀”到“家庭刚需”:一场认知革命
在中国市场,旅行车曾是个尴尬的存在。进口车型价格动辄六七十万,配置却未必适合国情;国产车又长期缺席高端电动旅行领域。消费者不是不爱旅行车的修长线条和实用空间,而是找不到一辆“既跑得远又装得多还够聪明”的全能选手。
享界S9T的出现,像一把钥匙打开了这扇门。它用华为的智能底座+北汽的制造能力,完成了本土化重构:续航解决里程焦虑,空间对标SUV,智能系统贴合国人使用习惯。更重要的是,它把旅行车的定位从“个性选择”拉到了“家庭刚需”的层面。
想想看,一辆车既要接送孩子上学,又要周末带全家露营,还得偶尔跑个长途探亲——这种复合型需求,恰恰是S9T最擅长的场景。它的成功不是偶然,而是精准踩中了新中产生活方式的转变:不再追求单一性能极致,而是要“样样都够用,关键项还得突出”。
四、它改变的不只是产品,更是行业逻辑
如果说特斯拉当年用Model S证明了电动车可以豪华,那么享界S9T正在尝试证明:电动旅行车可以主流。
它的意义不止于填补市场空白。更深层的影响在于,它展示了“全域融合”的可能性。通过华为途灵平台的六合一架构,动力、底盘、智能、空间不再是独立模块,而是协同工作的整体。比如在湿滑路面行驶时,系统会自动调整悬架阻尼、扭矩分配和灯光照射角度,实现动态平衡——这种系统级优化,才是下一代智能车的核心竞争力。
这也给行业抛出了一个问题:未来的汽车竞争,还会是“拼配置”吗?或许答案已经变了。当一辆车能理解你的出行意图、预判潜在风险、甚至主动创造生活场景时,比参数更重要的是体验的完整性。
所以回到最初的问题:当一辆车能陪你上班、露营、远行,还能在商场里成为打卡点,它到底是什么?
也许它已经不只是车了。
它是移动的家,是第三空间,是技术与生活融合的新物种。
而享界S9T的下线,或许正是这个新时代的起点——接下来,就看谁还能跟上这场关于“出行本质”的重新定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