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十年,提起“豪华车一哥”,人们总是条件反射般想到奔驰、宝马、奥迪。
可现在,这个答案好像有点不一样了。
上个月的数据显示:
鸿蒙智行的月销量达到了47375辆,不仅超过了奔驰、宝马和奥迪的单月表现,更是甩开了特斯拉。
而更值得注意的是,即便只算“问界”这一个品牌的销量,也达到了40753辆——
超越了宝马的40190辆、奥迪的37600辆和奔驰26653辆….
这是否意味着:国内豪华品牌的一哥已经易主, bba跌下神坛了呢?
理论上看,似乎这个观点已经成立了。
因为就算不论销量,只论价格——鸿蒙智行的一些热销车型,也比 bba 热销车型卖得贵、折扣要低很多。
比如问界M9,起售价高达46.98万元,顶配甚至干到56.98万元;
而奥迪 q7在终端大促下,低配已经跌到47万元左右,奔驰GLC更是优惠超过12万——
情况一对比,谁才是“高端”?答案还真不好说。
更何况,问界M8在7月也卖了2.15万辆左右,终端几乎没有什么优惠,却稳坐大型 suv 销量冠军。
甚至在不少消费者看来:
“BBA买的是面子,问界现在买的是面子+科技+体验”——这才是真正的降维打击。
但真是如此吗?
BBA跌落神坛了,销量和部分产品的定价,还没国产新能源车更有底气?
这件事,可能没那么简单。
因为“销量和价格”是结果没错,但它们远不是”定义豪华“的全部。
真正决定一个品牌“能不能站稳豪华位”的,是用户心智中的历史沉淀、价值认同、以及品牌壁垒。
说白了,为什么哪怕BBA的性能、配置不占优势,还是有那么多人愿意选它们,而不是国产豪华车?
答案很简单:很多人压根不是在买一台车,而是在买一份“身份标签”。
尤其在人情社会里,“开奔驰去谈生意”和“开问界去谈生意”,对方的第一印象,往往就完全不同。
这不是车好不好的问题,而是几十年品牌积累下来的厚度,一朝一夕真没法替代。
拿我的朋友来说,他原本也考虑问界M9,但最后还是下单了奔驰GLE。
为什么?
他说得很实在:
“问界再好,也就这两年开始火的,我担心三五年后品牌就没了热度”;
“但奔驰不一样,百年老店,就算以后换代、转型,它也不会突然退市或者跌得太惨。”
说白了,这不是在比较哪台车更智能、动力更强,而是在评估风险、衡量安全感。
更现实的一点是——他还提到了“面子”:
“我爸妈、我岳父岳母,合作伙伴,并不那么认可问界,但奔驰,那是一听名字就能点头的牌子。”
这种“跨代认同”,不是靠一两年销量翻倍,就能立刻解决的。
所以你看,哪怕产品实力上,问界已经足够优秀了,可要想彻底取代BBA成为“认知上的豪华”,还是要等时间说话。
当然,也不能否认的是:豪华车的“心智壁垒”确实在松动,远没想象中那么牢不可破。
尤其是二线豪华品牌,如今基本已经全面失守。
拿凯迪拉克、沃尔沃、雷克萨斯这些曾经的“准一线”来说——曾一度靠着错位定价和进口身份,在市场上混得风生水起。
但现在呢?
不仅价格上有巨大的让步,销量也越发不如从前了。
雷克萨斯就是最典型的例子:
4-5年前,旗下任何一款车都得加价提车——指望原价买车都属于天方夜谭。
而现在,优惠幅度基本7-8万,让人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关键是,就算价格降到这样了,销量仍没回到巅峰——距离巅峰时期的22.7万辆,差距还在扩大。
而即便如此,雷车还算是二线豪华里的优质生。
你要看捷豹、林肯、英菲尼迪…这些难兄难弟,那才真的叫凄惨:
有些车型,甚至跌得快退出市场了。
这一切也说明了一个现实:
在新能源浪潮面前,靠“情怀”吃老本的品牌越来越难生存。
如果BBA不能加快转型、守住心智优势,那么下一轮“认知崩塌”,未必不会发生在它们身上。
换句话说就是:
今天的鸿蒙智行,或许还接不住所有“豪华用户”的想象,但BBA也确实撑不起曾经的定价和荣耀了。
而这,很可能就是“地位动摇”的开端:
因为品牌认知的转变,往往不是突然抛弃谁,而是从“不再执着”悄然开始。
在这样的窗口期内,如果 bba 还不能调整自己的节奏,可能真的就要跌落神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