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的成都车展上,本该是各大车企比拼产品力、秀技术的舞台,却意外因为一句“遮阳帘”而热闹非凡。
8月29日,岚图汽车展台突然“爆棚”:邓超、知名车评人闫闯,以及岚图汽车CBO邵明峰,在现场聊到“全景天幕到底需不需要遮阳帘”时,引发了观众和网友的集体共鸣,甚至冲上了热搜。看似小小的遮阳帘,却成了新能源车消费体验中最敏感的痛点之一。
“全景天幕没遮阳帘,就像夏天打透明伞”
邓超当天一边体验全新岚图知音,一边分享自己的用车感悟。他说,作为演员,日常对防晒特别敏感——不仅拍戏时要注意,开车时同样要小心紫外线和高温。“全景天幕很通透,但夏天真晒脑门,有个电动遮阳帘,真的太实用了。”
闫闯在现场则更犀利:“没人愿意在车里打伞防晒吧?你说全景天幕玻璃很深色,但深色≠凉快。要么晒烤,要么拉个帘子,区别太明显了。”随后他用一句比喻逗笑全场:“车里没遮阳帘,就跟夏天防晒还打透明伞一样。”
一句话,直接点破了行业里长期存在的“伪豪华”现象。很多车企为了凸显高级感,硬把遮阳帘省略掉,留下一个光鲜的天幕,却把乘客变成了实验对象。
行业“偷巧”,消费者买单
这事并非邓超和闫闯“挑刺”。实际上,在新能源车主的社群里,“天幕太晒”“遮阳帘怎么买”早就是热门话题。
岚图汽车的邵明峰说得很直白:“防紫外线不等于隔热。真正让你热得头顶发烫的,其实是红外线。”不少车企在宣传时只强调“紫外线隔绝率99%”,但对红外线遮挡能力却避而不谈。结果,用户在夏天开着全景天幕的车子,脑门像被烤箱照着,只能自掏腰包去买第三方遮阳帘。
更讽刺的是,那些配件并不便宜,不少车主都在群里求助:“兄弟,你在哪家买的防晒膜?发我个链接呗。”遮阳帘本该是基础配置,却被硬生生做成了额外的隐性消费。
这背后,其实就是一种行业“偷巧”——既能在宣传里卖点豪华感,又能节约成本。可最终买单的,是消费者的舒适度。
热点之外,是用户真正的痛点
这次邓超和闫闯的“喊话”,之所以能迅速上热搜,不仅因为明星效应,更因为它戳中了普罗大众的痛点。
大家都喜欢宽敞的视野,但没人愿意被烈日暴晒。特别是在南方城市,动辄30多度、40度的高温天,开着没遮阳帘的全景天幕,车厢分分钟变“桑拿房”。你就算吹着空调,也很难抵消那股从头顶烫下来的热感。
所以问题的核心很清晰:车企要不要把用户的真实感受放在第一位?还是继续打着“科技感”的幌子,用牺牲舒适换取所谓的“设计感”?
岚图知音:遮阳帘之外的“人性化”
值得注意的是,这场“车展风波”并不只是一次吐槽。岚图在新品知音上,的确给出了更人性化的答案。
比如,遮阳帘已经成了标配;再比如,空间的舒适度被拉满。车长只有4.8米的中型SUV,却做到了同级最大1380mm座椅宽度、531mm坐垫长度,实得空间5.2㎡,得房率高达90.8%。
邓超现场甚至开了个玩笑:“按照上海房价5万一平算,这车光空间就值25万。”一句戏谑,倒是道出了消费者最朴素的需求:花钱买车,图的不就是一个舒服、自在吗?
20.29万元的起售价,结合这些配置,显然岚图想把知音打造成继梦想家之后的又一“爆款”。
从“炫技”到“务实”,才是车企的长久之道
事实上,新能源车行业在过去几年,陷入了一种“炫技”惯性:大屏幕、氛围灯、天幕玻璃,越夸张越好看。但当热度退去,真正留在用户口碑里的,往往是舒适度、可靠性和细节体验。
遮阳帘就是最好的例子。它不酷炫,却实用;它不高科技,却能直接改善体验。
正如一位网友评论:“宁愿少一块屏幕,也不能少一块遮阳帘。”一句大实话,胜过无数营销词。
行业该“脸红”了
邓超和闫闯的这次“喊话”,其实给整个新能源行业上了一课——再华丽的技术,如果忽视了用户的基本需求,最终都会变成“鸡肋”。
遮阳帘不是一个豪华选配,而应该是最起码的尊重。
从用户角度出发,真正的豪华,是在盛夏不用打透明伞,是坐在车里能舒舒服服聊个天。岚图这次把遮阳帘标配化,是一次正确的示范。
对比之下,那些还在把遮阳帘当“省略号”的品牌,或许该红一红脸了。
未来的车市,竞争不再是“谁的屏幕大、灯带炫”,而是“谁更懂人”。毕竟,车是用来开的,不是用来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