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 记者 胡英华
通讯员 谢一凡 洪艳
蹲点主题:新能源汽车产业逐“新”提“智”
蹲点点位:溧水经济开发区新能源大道
在距离南京禄口国际机场约3公里的秦淮河上游溧水河大桥东,一条纵贯南北的新能源大道横穿溧水经济开发区,直至溧水主城。道路两侧现代化的厂房鳞次栉比,开沃集团、南京恒天领锐、南京布雷博、南京欣旺达……这些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响当当的名字,共同组成了这条产业集聚的“黄金走廊”。从整车制造到核心零部件、从研发设计到智能配套,一条协同创新、集群发展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正加速成型,勾勒出我市新能源汽车产业逐“新”提“智”的生动图景。
“无中生有”
集聚近百家新能源企业
处暑之后,南京气温仍居高不下。繁忙的溧水新能源大道上,不同规格的货运卡车川流不息。
从北向南行驶,刚上新能源大道不久,醒目的“开沃集团”品牌标识就映入眼帘。开沃新能源汽车集团是我市最早一批新能源客车的整车生产企业,其生产的新能源公交车遍布南京街头。
走进开沃集团客车总装车间,工人们正在为一批即将交付的电动城市客车做最后的检测。“这是我们新推出的小型巴士,核载人数可达36人,非常适合作为接驳巴士和城镇公交车。”开沃集团常务副总裁董钊志介绍。
作为开沃集团的元老之一,董钊志见证了新能源大道的变化:“这条路原来叫滨淮大道,2012年我们在这里建厂时,周围还是农田和村庄,后来村庄搬迁,来了工厂,路越来越宽,也越来越热闹。”
时间追溯到15年前,当地政府洞察先机,率先布局新能源汽车产业,并定下“以整车企业为龙头”的战略方向。开沃集团率先落子,新建了年产2万辆大中型新能源客车的新工厂,成为新能源大道上首个新能源汽车项目。2014年投产后,该公司当年销售收入较上一年增长4倍。十多年来,开沃集团先后三次扩建,沿新能源大道拓展了新能源重卡、零部件基地等,已发展成为一家集新能源整车及核心零部件研发、生产、销售、服务于一体的独角兽企业。
紧随开沃之后,比亚迪、南京恒天领锐等龙头企业也相继落户新能源大道。南京恒天领锐汽车有限公司是溧水区整车企业之一,在其生产车间,各生产线井然有序地运行。“目前正在研发生产一批出口西班牙的小型巴士,用于机场与城市间的交通,今年底将交付近30台,替代当地欧洲传统燃油中巴。”该公司营销中心副总经理陈冲介绍,公司专注于打造自主可控的整车、电机及电控研发体系,超八成产品出口海外,销往全球近30个国家和地区。
除了整车企业,汽车零部件企业也逐渐在此集聚。与开沃集团一路之隔的布雷博(南京)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于2016年落户溧水,厂区总面积逾10万平方米,年产制动卡钳350万件。作为制动系统的全球领导者,布雷博铝制卡钳备受欢迎,主要客户覆盖宝马、奔驰、奥迪等豪华汽车品牌,以及小米、蔚来、小鹏等新能源汽车品牌。
为何新能源汽车项目如此偏爱这条路?这与当地政府的产业布局密不可分。溧水经济开发区企业服务中心负责人孙谦介绍,新能源汽车产业是溧水的“第一产业”,溧水经济开发区作为全区新能源汽车产业的主阵地,规划了三大产业片区,新能源大道是其中之一,具有交通方便、产业特点明显、地块规整等特点。近年来,新能源大道上,集聚近百家新能源企业,产业集聚效应愈加显著。2020年9月,经溧水区人民政府批复,滨淮大道正式更名为“新能源大道”。
链式思维
构建新能源汽车“智造”高地
起于新能源大道,却不止于新能源大道。这条产业高度集聚的走廊正持续释放“磁吸效应”,吸引上下游企业加速向周边集聚,推动产业链协同创新与空间拓展,成为区域新能源产业发展的重要策源地。
作为中国长安汽车集团在华东地区布局的重要生产基地,南京长安智慧工厂于2022年投产,是国家级5G工厂,承担着科技、运动类新能源车型的生产。深蓝S07是南京长安目前生产的主要车型,自去年7月下旬上市以来,因搭载华为乾崑智驾系统和深蓝超级增程系统,市场反响热烈,截至上月底,已交付超15万辆。在该车型热销的带动下,南京长安去年产值突破140亿元,助力溧水新能源汽车产业产值突破600亿元。
忙碌的不只南京长安。距离南京长安约3公里的麦格纳宏立汽车系统(江苏)有限公司的车间里,公司负责人正带着研发团队进行产线优化。据介绍,该企业已跻身汽车座椅行业的“第一梯队”,深蓝S07的座椅全部来自这里。为缩短供货半径,南京长安智慧工厂投用后,麦格纳宏立搬至新能源大道附近。近两年来,随着南京长安产量飙升,麦格纳宏立背靠麦格纳强大的研发体系,将零重力座椅等技术融入汽车,深受多个汽车品牌青睐,去年产值同比增幅超90%。
同为南京长安的供应商,成都航天模塑南京有限公司也跟随南京长安的步伐,在溧水发展壮大。该公司综合管理部部长刘平介绍,公司主要从事汽车塑料内饰件的生产与销售,近年来,创新推出麻纤、火焰等新工艺,不断优化产品的视觉、触觉效果,以及安全性能。
同一条路串联上下游;同一个园区织就供应链。在溧水经济开发区,有十多家南京长安的供应商,像麦格纳宏立和成都航天模塑南京公司一样,实现提质增效。溧水经济开发区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园区坚持“链式思维”,围绕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强链补链延链,一方面在“三电”技术上寻求突破;另一方面以新能源汽车中下游产业链核心供应商为中心,带动上游中小型供应商技术创新,以创新驱动力,努力打造“智造”高地。
迎风而上
打造智能网联汽车示范区
智能网联汽车被称为全球汽车产业的新风口。智能网联汽车的核心是自动驾驶,“车路云一体化”是实现自动驾驶的重要路径之一,即“聪明的车”“智慧的路”“强大的云”融合协同发展。
我市作为全国第二批“双智”(智慧城市基础设施与智能网联汽车协同发展)试点城市和首批“车路云一体化”应用试点城市,先后出台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24—2026年)和“车路云一体化”建设三年规划,全力打造智能网联汽车产业“标杆城市”,持续推进汽车产业升级。
作为全市重要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溧水区在新能源产业浪潮中始终勇立潮头,新能源大道宛如“潮头之眼”,见证又一次产业跃迁。2024年,溧水区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的核心项目南京易咖智车智能工厂落户新能源大道,易咖智车投资30亿元打造全球领先的L4级无人车柔性自动化生产与沉浸式体验相结合的数字化智能工厂。今年6月,该项目测试场地提前竣工投用,现场模拟了爬坡、涉水、颠簸等10种复杂路况,成为无人车上岗前的“练兵场”。
作为国内城市服务型无人车领域的头部企业,易咖智车近两年来面向环卫、物流、安防等三大场景推出十多款无人车,目前一边加快推进项目建设,一边租用厂房忙生产,现已有6000台智能无人车从溧水驶向全国。“其中超七成为无人物流配送车,成为顺丰、菜鸟、京东等头部物流企业末端配送体系中的‘硬核干将’。”南京易咖智车智能工厂项目总监杜万云介绍,项目一期具备单班年产2万台的能力,目前已进入内部装修的收尾阶段,预计今年10月将达到生产条件,将助力公司实现2026年产量破万、产值超10亿元的发展目标。
除了无人物流车,“溧水造”载人自动驾驶公交车也已在南京上岗。今年5月,我市首批无人驾驶公交车正式亮相,蓝紫色涂装的“小蓝鲸”巴士上路测试,萌态十足的外形迅速吸引市民关注。这款L4级无人驾驶公交车就是由开沃集团研发生产。
溧水经济开发区能够精准接住产业风口,绝非偶然的运气,其背后是当地政府前瞻性布局和精准高效的“组合拳”。从建设总长8.5公里的智能网联汽车测试道路,到出台《溧水区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及“车路云一体化”建设方案》,溧水积极布局5G、智能网联汽车等前沿领域,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集群。
溧水区工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该区以开发区为核心示范应用区,打造示范应用场景,计划到2026年搭建10个以上示范应用场景,推动溧水区智能网联汽车车路协同和自动驾驶应用全面开放,力争成为南京市“车路云一体化”建设先行先试区。据悉,溧水将引进自动驾驶巴士车,在溧水经济开发区开通首条无人公交线路,预计今年底首台无人公交车将上岗。
记者手记
潮起秦淮源,共绘千亿级产业生态圈
行驶在新能源大道上,渐次出现的工业厂房在阳光下夺目耀眼。自动化生产车间、自动驾驶实验室、制动系统研发中心……每一座闪耀的建筑都是一个关键节点,共同串联起这条绵延12.5公里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
在这里,“门对门”的协同效率与“漂洋过海”的全球视野交相辉映。负极材料铜箔下线后,5分钟内便可送达电池生产商;成品电池生产好后,最快10分钟可送达整车工厂,真正实现“隔墙供应”的无缝衔接。与此同时,南京长安生产的深蓝S07销往50多个国家和地区、南京恒天领锐生产的机场摆渡车超八成出口海外……这些“南京智造”的名片,加速“驶”向全球舞台。
产业潮涌背后,是溧水前瞻性布局和精准招商,更是当地政府如“园丁”般的悉心培育。几乎所有受访企业都提及了这里高效务实的服务:开沃集团投产初期,政府第一时间开通公交专线解通勤之困;厂区突发断电时,应急供电系统半小时内到位,让企业感受到“雪中送炭”的温暖……这些有温度、有速度的服务,如同阳光雨露般滋养着创新种子,让产业生态圈焕发蓬勃生机。
眼下,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全球化进程正在加速。溧水区瞄准千亿元目标,制定“打造千亿级新能源汽车产业行动计划”,围绕产业链集聚、创新能力提升、优质企业引育、市场应用拓展等关键环节,溧水紧扣智能网联汽车与氢能新赛道,加速布局、聚链成群,全力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乘着高质量发展的时代浪潮踏浪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