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态电池浪潮席卷A股:技术突破点燃新能源赛道,产业链迎价值重塑
2025年8月29日,A股市场的新能源电池板块犹如被点燃的星火,迅速升温。先导智能股价飙升20%,强势封上涨停;宁德时代也紧随其后,大涨逾12%;国轩高科更是直接涨停,展现出强大的市场号召力。与此同时,多只与电池相关的ETF表现抢眼,涨幅普遍超过6%,其中新能源车电池ETF更是半日便收获7.2%的涨幅。这一轮爆发性的行情并非空穴来风,而是由固态电池技术近期接连不断的突破所引发。
技术突破引领行业变革,固态电池渐行渐近
真正引爆市场的是固态电池技术层面接二连三的喜讯。先导智能在此前公告中透露,公司已成功打通全固态电池量产的所有工艺环节,不仅与多家行业头部企业建立了紧密合作关系,更获得了重复订单。这无疑是一个重磅信号,标志着固态电池正从实验室的理论模型,逐步走向工业化生产的现实道路。
从行业内部来看,一场“反内卷”的悄然变革正在发生。自今年6月以来,锂电企业不再过度聚焦于价格战,而是将重心转向价值竞争。企业间的自律性显著增强,产能得到有效优化,市场对产业链盈利能力的恢复信心显著提升。
新能源车与储能市场双驱动,新应用领域加速拓展
宏观数据也为电池行业的繁荣提供了有力支撑。今年7月,国内新能源汽车销量达到85万辆,同比增长35%,直接带动动力电池装机量猛增至42GWh,环比增长28%。与此同时,储能市场同样表现亮眼,7月出货量达到15GWh,同比增长高达62%,海外储能订单更是实现了20%的环比增长。
更令人瞩目的是,固态电池在一些新兴应用领域的爆发式需求。 eVTOL(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机器人等被视为未来科技的产品,正积极抢购固态电池。高工锂电的数据显示,截至今年初,eVTOL企业的意向订单总量已超过1500架,技术突破的速度远超许多人的预期。
科研成果为固态电池保驾护航,头部企业加速布局
科研领域的最新成果为固态电池的商业化进程注入了强心剂。西京学院科研团队在国际顶尖期刊上发表了突破性研究,他们设计的三维分级金属有机框架离子传输网络,使得磷酸铁锂电池在2C倍率下循环600次后,容量保持率依旧接近100%。这一关键技术难题的解决,为固态电池界面稳定性提供了全新的解决方案。
在企业层面,头部企业在固态电池领域的布局已进入白热化阶段。宁德时代持续加大对全固态电池的投入,技术实力处于行业领先地位,并有望在2027年实现小批量生产。比亚迪也计划在2027年左右启动全固态电池的批量示范装车应用。国轩高科已建成0.2GWh的“金石”全固态电池中试线,其样品电芯能量密度达到了350Wh/kg。
长安汽车的步伐更为坚定,计划在2026年实现固态电池的装车验证,并于2027年推进全固态电池的逐步量产,目标能量密度锁定在400Wh/kg。上汽集团的新一代固态电池将于2025年底在全新MG4车型上实现量产应用,而其全固态“光启电池”则将在2027年正式落地。
材料创新驱动成本下降,产业链协同效应凸显
材料环节的企业也积极响应,加速创新步伐。电解液龙头华盛锂电已成功完成了多种固态/半固态电池适配材料的实验室试制,涵盖了半固态电解质添加剂双三氟甲磺酰亚胺锂、高纯硫化锂、新型硅碳负极以及单壁纳米管导电剂等关键材料。
国轩高科近期更是宣布启动第一代全固态电池量产线的设计工作。其“金石电池”已进入中试量产阶段,首条全固态实验线已成功贯通,整线体实现100%自主开发,设计产能为0.2GWh。通过高精密涂布等核心技术,该产线已实现了90%的良品率。
奇瑞汽车在固态电池自研方面也取得了显著进展,其自主研发的固态电池能量密度不低于400Wh/kg,预计在2027年实现量产上车。甚至国际巨头奔驰也已制定了五年内量产固态电池版电动车的计划。
挑战与机遇并存,市场机构看好未来前景
尽管固态电池的前景光明,但前行的道路并非坦途。硫化物电解质材料的成熟度仍需提高,其高昂的价格以及遇水生成硫化氢的安全隐患亟待解决。此外,干法电极工艺尚未完全成熟,高纯硫化锂等关键材料仍依赖进口,这些因素直接制约了商业化进程。
然而,市场的表现却是不容置疑的。当日,电池板块整体涨幅达7.30%,振幅9.61%,成交金额高达92.01亿元。从1月2日至8月29日,固态电池板块的涨幅更是达到了40.18%,区间振幅高达57.15%。电池50ETF在盘中吸引了700万份的净申购,近五日累计吸金超过8600万元。机构的态度也十分明确。
中信证券积极看好中国电池核心资产的配置价值,并认为短期内,受益于二季度供需关系的持续改善,电池价格企稳,上游原材料成本下降以及稼动率的提升,电池板块的盈利弹性有望超预期。
国金证券则指出,固态电池凭借其高安全性和高能量密度,已成为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当前,全固态电池正聚焦于硫化物路线,核心材料硫化物电解质和硫化锂正在沿着性能提升和成本下降的方向持续攻关。产业化产线也正从小批量生产迈向大规模生产阶段,为投资者带来了明确的新技术投资机会。
孙学良团队联合美加科学家推出的低成本铁基卤化物材料,通过精妙的晶体结构设计,成功集成了三大功能:锂和铁原子与氯形成共边八面体网络;Fe2?/Fe3?氧化还原对提供了电子传导通道;三维锂离子扩散网络实现了快速的离子传输。
展望未来,全固态电池正朝着硫化物路线聚焦,以比能量400Wh/kg、循环寿命1000次以上为性能目标,致力于在2027年实现轿车的小批量装车,并在2030年达到规模化量产。这一时间表,正被越来越多的企业用实际行动积极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