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媒体报道,2025成都车展上,深蓝汽车携全新S07以及一系列新品和技术成果强势亮相,再度把“科技运动潮牌”的定位推到聚光灯下。从3纳米车规级芯片到华为乾崑智驾,从“超级增程2.0”到“金钟罩电池2.0”,从全球最快速出海到用户共创机制的不断深化,这家新央企旗下的新能源品牌,正以惊人的速度和魄力,塑造着自己在中国乃至全球新能源市场的新形象。
然而,当掌声与质疑齐飞、亮点与压力同在,深蓝汽车的故事,绝不仅仅是“新车又很强”。它更像是一场关于中国新能源车未来走向的集体投射:如何在技术、市场、用户与全球化四重战场同时打响一场持久战。
产品频繁上新:速度之外的耐力考验
仅仅在8月,深蓝就连推S05超长续航版、L06、2026款L07、全新S07和S05纯电520km版。密集的节奏让人眼花缭乱,甚至有种“快得让人来不及消化”的错觉。
这背后体现出的是央企的执行力与资源整合力:能把华为乾崑智驾直接全系上车,能在芯片代际应用上率先量产3nm级产品,也能把增程、电驱、座舱系统几乎每一项都打造成行业标杆。
但频繁上新也带来新的疑问:用户真的有那么快的接受速度吗?技术升级能否在大规模量产中保持稳定性与可靠性?在新能源车越来越考验“长期体验”的当下,深蓝能否把速度转化为持久的耐力,才是真正的挑战。
华为加持:是智驾平权,还是“过度依赖”?
华为乾崑智驾ADS SE几乎成了深蓝的最大卖点之一。S07全系标配,能覆盖日常高频场景的智能辅助驾驶,让更多消费者以相对亲民的价格体验到L2+甚至向L3进阶的驾驶体验。
这无疑是“智能平权”的有力注脚:在过去,类似功能多半属于豪华品牌的高配专属,如今则能下放到15万级别车型中。
但与此同时,过度强调“华为基因”也可能带来隐忧。车企与科技公司合作是大势所趋,但谁来掌握核心主动权?如果消费者把深蓝等同于“华为智驾的硬件外壳”,对品牌独立性的长期塑造并非利好。未来,深蓝必须回答一个更关键的问题:当华为选择与更多车企深度合作时,深蓝的差异化竞争力还剩多少?
超级增程与金钟罩电池:解决里程焦虑还是制造新焦虑?
深蓝S07的“超级增程2.0”可谓亮点满满:1385km综合续航、230~550km多档纯电选择、3C极速快充。更重要的是,搭载了行业首创的“微核高频脉冲加热”技术,让电车在零下30℃也能迅速恢复电池性能。
再加上与宁德时代联合打造的金钟罩电池2.0,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在安全与长寿命上实现大幅突破,深蓝几乎在“里程焦虑”这件事上交出了一份全能答卷。
然而,越是强调技术,用户越会追问:真实体验能否与宣传一致?低温下的续航表现能否保持稳定?极限充电频率下电池寿命是否会大幅折损?一旦出现负面口碑,消费者的焦虑会以倍数反弹。深蓝必须在后续的用户运营中,用透明、可验证的数据和体验来消除疑虑。
用户共创:听真话还是听好话?
深蓝在全国20城举办用户恳谈会,收集1400余条有效建议,并通过车机、APP、热线等渠道持续获取反馈。这种用户参与感,的确是“新势力打法”的升级版。
但用户共创不是“征集意见”那么简单。更大的考验在于:企业是否有勇气面对“不好听”的声音?是否能真正落实反馈,而不是流于形式?当用户发现自己的建议被采纳并落地,那才是品牌口碑真正形成的起点。
全球化:快与稳的博弈
深蓝的出海速度令人咋舌:一年半时间进入70个国家,仅2025年前7个月海外销量就突破2.3万辆。慕尼黑车展、欧洲多国市场的同步登陆,甚至拿下IF DESIGNAWARD设计奖,成为“更懂欧洲审美的中国车”。
这让人看到了中国车企在全球化上的新姿态:不再只是“价格战”,而是以智能化、配置感与设计力硬刚德日豪强。
但快速扩张同样风险巨大:售后网络是否跟得上?不同国家法规与路况的适配能否及时完善?文化差异是否会在用户体验上产生裂痕?如果深蓝无法在全球建立起稳定的服务与口碑体系,再快的扩张也可能变成昙花一现。
深蓝的雄心,市场的冷静
深蓝汽车正在构建的是一条极具野心的路径:央企背书+科技自研+华为赋能+全球化提速+用户共创。这样的组合拳,让它在车展上光芒四射,甚至在一众新能源品牌中显得格外“全能”。
然而,新能源赛道已经过了单靠亮点赢得喝彩的阶段。用户需要的是真正长期可靠的体验,市场需要的是稳健的全球化运营。
深蓝的挑战在于:如何把“科技潮牌”的锋芒,沉淀成持续的口碑与耐用的品牌力。
这不仅关乎深蓝的成败,更关乎中国新能源车能否在全球市场赢得真正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