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郑 文
编辑 | 李国政
出品 | 帮宁工作室(gbngzs)
站在“十四五”收官与“十五五”谋篇的关键节点,中国正以更高水平对外开放,推动科技创新与新质生产力发展。汽车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支柱,正迎来转型升级的重要窗口期。
当前,汽车市场需求和竞争格局发生显著变化,合资板块整体面临空前挑战。各车企积极行动,加大在新能源和智能化领域的投入,加强与中国本土企业的合作,努力调整战略,以适应市场环境和未来趋势。
在此背景下,8月28日,中国一汽、大众汽车集团(中国)、成都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三方在四川成都签署《捷达事业发展合作协议》,筹备成立捷达品牌新公司,共同将捷达发展成四川省汽车产业领军企业。
四川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王晓晖,省委副书记、省长施小琳;中国一汽党委书记、董事长邱现东,党委副书记、总经理刘亦功,副总经理兼一汽-大众总经理陈彬;大众汽车集团负责中国区业务的管理董事、大众汽车集团(中国)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贝瑞德等共同现场见证。
出席嘉宾规格高,表明三方都高度重视。
邱现东在仪式上说:“本次签约,是中国一汽积极响应国家高水平对外开放政策、深入践行‘一带一路’倡议、西部大开发战略的生动实践。”
“通过捷达的电动化转型,集团将发力布局高速增长的入门级新能源汽车市场,服务更广泛的客户群体。由此,集团也将实现对于新能源汽车主流细分市场的全面覆盖。”贝瑞德表示。
作为央企旗下最成功的汽车合资企业,一汽-大众此次以捷达模式,开启了合资品牌本土化运营新范式。
而捷达从一个车型升级到一个品牌,再升级到一个新公司,34年与时俱进完成“三级跳”,一次比一次精彩。而且,每一次跳跃都踩准了时代的节拍,站在了时代的风口——这一次,捷达品牌新公司志在以本土化,构建核心竞争力。
捷达读懂了中国。新公司在下一盘大棋。
中国汽车合资历史在走过42年后,翻开了新的一页。
转型是必然选择
1991年,捷达作为一汽-大众首款国产车型进入中国。
28年后,2019年2月,一汽-大众将捷达升级为独立品牌。
6年后的今天,捷达再次升级,筹备成立独立公司。
此次捷达转型升级,是企业及地方发展需求叠加的必然结果。
从企业战略来看,一汽-大众早已将捷达定位为“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对外开放新标杆”。进入新能源时代后,捷达只有变革,才能深化合资中德双方的技术融合,提升本土化能力,延续品牌的标杆竞争力。
从区域发展来看,四川省立足西南部市场,正加快建设现代化汽车产业体系,急需领军企业带动产业链升级。作为一汽-大众在西南的重要布局,捷达自然扛起“四川省汽车产业领军企业”之使命,转型成为政企协同的必然选择。
34年成长,加上一汽-大众的深厚底蕴,让捷达今天的转型升级并非从零起步,而是手握3个不可复制的核心优势。
其一,500万用户打底,捷达品牌口碑自带基本盘。
截至此次签约,经典的捷达车型已服务超500万中国用户,“皮实耐用、高性价比”的标签在下沉市场深入人心。更关键的是,有数据表明,超半数用户对品牌有情感认同。这不仅为捷达研发新能源产品提供精准市场洞察,而且这些用户可能直接转化为捷达新能源产品消费者。
其二,产能加上成熟供应链,成本优势显著。
一汽-大众是唯一由央企控股的汽车合资企业,销量长期稳居榜首。捷达所在的成都生产基地多年规模化生产,带来2个好处:一是依托本土供应链,可有效降低核心零部件采购成本;二是具备模块化生产经验,能为捷达新能源车型快速扩产提供保障。
其三,234家经销商覆盖下沉市场,避开新势力痛点。
借由一汽-大众燃油车布局,捷达已建成覆盖全国的销售网络。其中大部分位于三四线城市及县域市场,且多数能提供销售-售后-金融等一体化服务。
这些市场不容小觑。中汽协数据显示,2024年新能源汽车主要集中在15万-20万元,该区间销量高达337.5万辆;10万-15万元级市场销量同比增速高达101.7%。
捷达品牌新公司既能快速承接新车销售,又能通过这些市场的“熟人营销”触达目标用户,避开了新势力下沉难的痛点,适配捷达主攻的入门级新能源市场的需求。
中方主导,政企协同
中国汽车市场已全面进入电动智能网联时代,转型中的合资品牌整体面临时代难题。
此次捷达战略转型实现破局,早有酝酿。
今年3月,陈彬带队,赶往大众汽车集团总部所在地德国沃尔夫斯堡。17日,中德汽车产业两大核心力量——中国一汽与大众汽车集团,同时官宣再次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此中,陈彬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以深刻战略洞见、卓越经营实践、开放务实沟通、高效担当决策和强力推进落实,为一汽-大众在全新商品、创新技术等领域深度赋能,让一汽-大众的战略突破取得重大成果,全力打造合资领域“油电混共进”“油电混全智”的新标杆。
那次协议,让中国一汽与大众汽车集团的战略合作共创共赢达到新高度。自此,这对拥有三十余年合作底蕴的跨国汽车联盟,携手开启电动化、智能化与全球化协同发展的新篇章。
在3月那次签定战略合作协议时,中德双方股东就签署了《捷达事业发展备忘录》,明确了捷达独立运营发展路径,标志着捷达自主转型取得重大战略突破。
而此次政企中外三方签定《捷达事业发展合作协议》、筹备捷达品牌新公司,让3月签署的《捷达事业发展备忘录》进一步落地,并得到丰富和深化。
在这次签约仪式上,邱现东表示:“一汽-大众将充分融合中德双方优势,提升本土化运营效率,加强自研自创能力,打造合资技术新高地,为四川汽车产业高质量转型发展,为捷达品牌深耕本土、辐射海外注入全新动能。”
贝瑞德说:“此次深化合作,也彰显了大众汽车集团持续深耕中国市场、与中国一汽以及成都市等本土合作伙伴实现互利共赢的决心。”
这表明,捷达品牌新公司并非对传统合资模式小修小补,而是打破传统合资桎梏,以“中方主导+事业合作”为核心创新,跳出原来的股权绑定、权责均分的僵化框架,构建更灵活高效的运营体系。
中方主导,即掌握本土运营核心权。在捷达本土化运营中,一汽-大众手握核心主导权,组织更敏捷。
捷达新公司将组建研发-生产-销售一体化敏捷团队,人均效能大幅提升;依托本土资源调整策略,让决策更快速、更对接市场需求。新公司还将实现全链条自主运营,直接收集用户需求反哺研发,让用户反馈更直接,让产品迭代跟上用户需求的快速变化。
最令汽车同行羡慕的是,地方政府将提供良好支撑。
作为我国西南地区的经济重镇,成都是全国汽车保有量最高的城市,拥有强大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成为推动汽车产业电动化转型的重要力量之一。
捷达品牌新公司模式,开启合资品牌本土化运营新范式。其中,成都政府的政策引导、资源整合与服务保障将发挥关键作用,既着力构筑捷达品牌自主运营的区位优质产业生态,又提供全周期多维度护航。
可以说,捷达品牌新公司集多种独特优势于一身。
这让新公司可以展开三方面变革:一是整合资源实现提效。以成都基地为核心,整合产能、研发与供应链。二是本土决策快速响应市场,在集团战略框架内,自主做市场决策。三是运营重心从生产转向用户,全链条聚焦用户。
由此,捷达品牌新公司可将模式优势,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发展动力。
本土化构建核心竞争力
此次捷达转型,也不是简单的“换电改型”,而是从技术、产品、市场、生态等四大维度,从本土化布局入手,构建新能源核心竞争力。其目标很明确:深耕本土、辐射海外,打造四川汽车产业领军企业。
在技术层面,捷达品牌进入智能网联汽车时代。
中国一汽与大众汽车集团于今年3月在德签署的战略合作协议,共同确定了一汽-大众新车型规划。
那次规划的大众品牌新能源商品,将引入全新CMP等电动平台,搭载全新电子电气架构CEA。一汽-大众还深度参与本土化商品定义及商品研发,承担更多的开发责任,让首款捷达品牌纯电车型将搭载一汽-大众SOA电子电气架构,并为捷达品牌提出智能化解决方案,达到行业领先水平。
在加速电动化转型的进程中,捷达品牌不断强化以中国客户为中心的本土化自主研发能力建设,深刻洞察客户用车场景,精准捕捉客户出行需求与驾乘体验,持续推进本土化商品定义及商品研发,以更具竞争力、更贴合本土市场、更优智慧出行体验的全新商品,满足消费者多元化出行需求。
在产品层面,捷达品牌计划于2028年前,推出5款全新商品,包含4款新能源,2026年推出首款纯电车。
商品矩阵持续完善,不仅将强化捷达品牌在入门级电动汽车市场的竞争力,而且体现了品牌在智能出行领域持续深耕的技术实力与创新动能,更承载着实现销量跃升的战略目标,特别是助力中国一汽实现2030年超500万辆的销量目标,助力大众发力规模化市场、提升市占率。
在市场层面,在国内,捷达品牌新公司将避开中高端市场红海,聚焦快速增长的入门级新能源市场;在海外,新公司依托成都国际铁路港,结合本地化产业优势,多元化布局海外生态,以中亚市场为起点,书写深耕本土、辐射海外的战略远景。
在生态层面,新公司将贯通研发-生产-供应链-销售全链条,带动成都经开区200余家零部件企业转型升级,形成新能源零部件集群。届时,将创造数万个高质量就业岗位,涵盖研发、生产、销售等领域,成为区域经济新增长极,助力四川构建千亿级汽车产业生态。
此番转型,捷达新公司给合资同行提供了可复制的本土化经验,启示他们加速本土化、自主化转型,可谓影响深远。
一方面,它打破传统合资中外方控技术、中方控渠道的固化格局。它将以本土化研发,解决技术转型滞后的难题;以灵活决策机制,提升市场响应速度;以政企协同模式,为合资品牌融入区域生态发展提供新范例。
另一方面,它是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的实践。新公司立足本土化研发,推动产业链从低端制造向高端研发升级;深耕本土、辐射海外的布局,既促进、壮大了国内新能源市场内循环,又拓展了国际外循环,为中国经济双循环发展格局添力。
此次签约,让捷达再度成为合资合作创新标杆。新公司将改变汽车市场竞争格局,推动中国汽车产业从规模领先向质量领先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