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利极氪私有化中的“换股设计”,是本次资本运作最精妙的战略落子。桂生悦所强调的“大部分选择换股”,不仅是一种操作手段,更折射出吉利对资本效率、股东利益和长期协同的深层考量。
“极氪退市和传统退市有根本性不同——我们给极氪投资者换股的权利而非现金收割。”2025年8月14日,吉利汽车(0175.HK)发布2025年中期业绩报。业绩发布会上,吉利汽车控股有限公司行政总裁及执行董事桂生悦透露。
桂生悦表示:“我现在无法给出准确的数字,但初步计算不会超过24亿美元的30%。从吉利当前的现金储备来看,我们完全有能力支付这笔费用。”这一说法无疑给投资者吃下了一颗定心丸,表明吉利在资金方面的充裕。
合约总价值大约是24亿美元,24亿美元私有化对价瞬间拆解为两组数字:7.2亿美金现金支出(30%)+换股选择(70%)。
当投行蜂拥推销配股方案时,这位掌管588亿现金储备的操盘手选择了一条反共识路径:用“1股极氪换1.23股吉利”绑定长期资本,借股权置换根治“双上市公司决策内耗”。
这场静悄悄的资本实验,正将汽车行业并购逻辑从“现金消耗战”扭向“利益共同体”时代。
01
资本效率:以“股权”替代“现金”
用“股权增发”置换“现金支出”,极氪私有化实现了零负债整合。
极氪私有化总对价约24亿美元,但实际现金支出可能仅7.2亿美元(约30%),剩余70%通过增发吉利港股股份置换。
吉利上半年现金储备达588亿元,但此次仅需动用极小比例(约10%),避免因私有化消耗弹药库,为技术投入和全球扩张留足空间。
若全数换股,吉利仅新增发行10.98亿股(占扩大后股本9.8%),远低于纯现金收购导致的负债压力。
02
股东利益:绑定长期投资者
极氪股东可自由选择现金退出(26.87美元/ADS)或换股(1股极氪换1.23股吉利),尊重不同风险偏好。
结果是,换股比例更高,隐含极氪股东们对吉利港股未来上涨的预期——若看好合并后协同效应(如研发降本20%、采购成本降7%),换股可能比现金获利更高。
若现金收购,极氪小股东套现后可能撤离资金;换股则将投资者转化为吉利股东,稳定股价并吸引长期资本。
吉利此举,是将极氪股东转化为“利益共同体”,避免私有化后资金外流。
03
战略协同:为“一个吉利”扫清障碍
此前极氪作为独立上市公司,重大决策需双重股东大会批准,导致技术共享(如SEA架构开放)、供应链协同滞后。
合并后无需分别披露极氪美股/吉利港股财报,年省数百万美元合规成本,并消除少数股东对战略的掣肘。
极氪的900V高压平台、千里智驾系统可快速向银河等大众品牌开放,技术复用率从35%提升至60%。
用股权统一置换治理权分裂,实现研发、供应链、渠道的深度整合。
04
资本信号:重构港股估值叙事
极氪技术资产注入后,吉利的估值逻辑将从“传统车企”转向“科技集成商”。
极氪在纽交所PE仅15倍,远低于特斯拉(45倍),拖累吉利港股估值(11倍)。私有化后,极氪高端技术标签(如L3智驾、超快充)将注入港股主体。
合并后吉利可讲“全域AI+高端技术普惠”新故事,对标比亚迪“垂直整合”逻辑,PE有望从11倍向20倍修复。
极氪退市减少中概股审计合规不确定性,资本结构更聚焦亚洲市场。
05
总结:一场“四两拨千斤”的资本实验
桂生悦的“换股优先”策略,实为吉利对抗行业内卷的资本宣言——用股权置换现金,以治理统一换协同效率,借技术整合谋估值跃迁。
若整合成功(如实现年降本数十亿目标),此案例或成中国车企从“规模扩张”转向“精益资本”的范本;反之,若协同不及预期,换股股东可能反成抛压来源。但无论如何,吉利已用最小代价,为“一个吉利”战略按下了快进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