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振华长兴分公司的广阔码头上,从实训基地毕业的电焊工陈智勇正全神贯注地进行长焊缝作业,灼热的弧光下,两块厚重的钢板被精准地熔为一体,技能的精进清晰可见。几个月前,他还是这里的一名学员,如今他已自信地投身于生产一线。陈智勇的成长,正是上海振华重工集团精心打造的“产业工人摇篮”中交集团产业工人队伍培训基地结出的丰硕果实之一。
“就在刚刚过去的6月,已经有104名学员完成培训与结业考试,正在钢结构制作、机电安装、总装等生产岗位进行实践锻炼。”全国技术能手、上海工匠、培训基地资深教师马志勇的话语中带着欣慰。这座培训基地,承载着落实国家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战略部署的重任,肩负着为中交集团锻造高素质产业工人大军的使命。它不仅是中交集团装备制造龙头企业的担当,更是孕育新时代“大国工匠”的“摇篮”。
这座“摇篮”的坚实底座,源自公司强有力的顶层设计。在公司“11466”人才强企战略的指引下,一套清晰务实的“1235”产业工人队伍建设工作思路应运而生,旨在打造一支有理想守信念、懂技术会创新、敢担当讲奉献的高素质专业化产业工人队伍。公司培训中心副主任包孔介绍道:“‘1235’中的‘2’是建好两类平台,我们这座集实训、考核、提升于一体的培训综合性基地,正是其中之一。”
在这里,火热的学习气息扑面而来。经验丰富的导师们独创“演示-实操-考评-反馈”的迭代教学法,像打磨璞玉般精心培育着未来的“大国工匠”。“响应中交集团‘先持证后上岗、持双证上岗’的要求,我们聚焦‘安全+技能’双提升”,包孔介绍道,“振华在中交集团内第一个开设电工、电焊工能力提升班,目前已各开设四期,为一线输送了大批持证上岗的骨干力量。”。
学员陈智勇的蜕变正是培育成效的缩影。这位山东蓝翔技校毕业生,通过社会招聘进入实训工场,面对全新的药芯焊丝气保焊技术,他坦言:“以前没接触过,心里真没底”。马志勇的悉心教导让他吃了定心丸。“带徒弟,最考验耐心,尤其是要帮他们改掉多年形成的‘野路子’习惯。”马志勇感慨道。刚开始,学员总是会不自觉地滑回老习惯。于是,他不厌其烦地示范标准动作,一遍遍纠正偏差,通过反复纠正、对比演示,帮助学员建立正确的“肌肉记忆”。“看到他们能在项目上独当一面,那份成就感,特别强!”马志勇的笑容里,满是匠人传承的欣慰。
在建设传统的产业工人队伍同时,公司的目光早已投向智能制造领域,打造“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三型”人才。7月18日,公司为急需紧缺工种“工业机器人系统操作员”成功申请到了上海市及中交集团新职业工种的双备案。“这是抢占未来智能化人才高地的关键一步,我们走在了前面。”包孔的话语中透着自豪。
厚植沃土,硕果累累。两年来,公司已创建6个中交集团级产改试点项目,围绕“1235”工作思路中的“5”项重点工作,强化“培养、使用、评价、激励、示范”一体化管理。未来,更多“大国工匠”的种子,将从上海振华重工集团的培训基地破土而出、茁壮成长。
文:李天意/党委工作部
图:陆寅轩/振华长兴分公司
编辑:慕立琼/党委工作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