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一个来自浙江的小镇青年李书福,他背负着120亿人民币的巨额债务,毅然收购了已经风光不再的沃尔沃。
那时的吉利,年净利润仅为11.82亿元,几乎没人看好他这个“疯子”式的豪赌。
15年后的今天,吉利不仅没有因这笔“蛇吞象”的跨国收购被拖垮,反而依靠沃尔沃技术的加持,一举跃升为全球汽车行业的重要玩家。
那么15年过去了,李书福和吉利究竟赚了多少?沃尔沃这颗“金蛋”真能带来如此惊人的回报吗?
1963年,李书福出生在浙江一个贫困的农村家庭,家境贫寒,生活的压力让他从小就开始为生计奔波。
从小家境不好,李书福却拥有惊人的智慧和商业头脑,小时候便开始勤工俭学,靠打零工维持生活。
上了初中后,他才发现自己的兴趣并不完全在学业上,而是更倾向于实际的商业操作,年轻的李书福开始了他第一次的创业尝试,他开设了一家照相馆。
刚开始并不顺利,但他凭借聪明才智和务实的经营方式,很快将其打理得有声有色,赚到了第一桶金。
这个初试商业的成功并没有让李书福满足,他通过收购废旧电器并提取其中的金属资源,他成功进入了金属回收行业。
这个商业项目让他获得了可观的收益,然而好景不长,李书福发现,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这个行业的利润空间逐渐被压缩。
李书福再次决定转型,尝试进入了汽车制造领域,在没有任何汽车制造经验的情况下,李书福凭借着自己的毅力和聪明才智,开始了对摩托车和汽车的研究。
通过拆解和分析市场上的各种车辆,他迅速掌握了造车的基本原理,1995年,李书福成立了吉利汽车,正式进入了汽车行业。
那时吉利面临着资金短缺、技术水平低等问题,李书福凭借着敏锐的商业嗅觉和独特的市场战略,不仅在国内市场中站稳了脚跟,还逐步打入了国际市场。
到2002年,吉利汽车年销售量达到了4.78万辆,取得了在国内汽车市场的重要地位。
而李书福的野心并没有止步于此,他开始寻找更加宏大的商业机会,目标明确:收购国际知名汽车品牌。
沃尔沃,这个曾经享誉全球的豪华汽车品牌,在经历了多次变故后,已经不再是昔日的辉煌。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沃尔沃深陷亏损之中,尽管福特公司曾用64.5亿美元将其收购,但沃尔沃依旧未能摆脱困境,业绩持续下滑。
当时的沃尔沃,年销售额仅为吉利的五分之一,市场处于低迷状态,甚至有人认为这只是一只“瘦死的骆驼”。
就在福特考虑甩卖沃尔沃时,李书福却敏锐地看到了其中的机会,李书福的眼光没有停留在沃尔沃目前的困境上,而是把目光放在了沃尔沃拥有的核心技术和全球销售网络上。
虽然沃尔沃目前的市值低迷,但其掌握的汽车技术、研发实力以及全球品牌影响力,依旧是极具价值的资产。
但是要想收购沃尔沃,资金是一个巨大的难题,那时的吉利年净利润仅为11.82亿元,市值不足沃尔沃的零头,而收购沃尔沃所需的18亿美元,简直是天文数字。
为了完成收购,李书福向银行借款,甚至动用了地方政府的支持,向他们寻求资金的帮助,为了能把沃尔沃收购下来,他将吉利的未来几乎押上了赌桌。
吉利通过地方政府的资金支持、大庆国资委的30亿融资、上海嘉定提供的土地抵押等多种方式,终于凑齐了120亿人民币的资金。
这笔资金几乎是吉利当年年净利润的67倍,几乎所有人都认为李书福这是在进行一场无法偿还的豪赌。
而在这时,媒体和业内人士的质疑声也愈加高涨,甚至有人预测,李书福将会因为这场收购被沃尔沃拖垮,可能会因负债过重而一败涂地。
李书福坚信自己的判断,他认为沃尔沃的技术和品牌加上中国市场的潜力,完全可以为吉利带来长期的回报。
在他的心里,这笔收购不是赌博,而是一个巨大的商业机会,李书福的赌注看似极其疯狂,但他相信,这是改变吉利命运的一次机会。
虽然吉利收购了沃尔沃,但如果强行整合两家公司,可能会引发不必要的冲突,因此沃尔沃依然保持着自己的研发团队和管理体系,总部也没有迁移。
李书福没有急于通过收购获取短期的财务回报,而是将焦点放在了沃尔沃的核心技术上,尤其是沃尔沃的安全技术和平台架构。
为了更好地利用沃尔沃的技术,李书福推动了CMA平台的共享,CMA平台适用于沃尔沃,还适配了吉利旗下的领克、极氪等品牌,使得吉利能够在全球范围内实现规模化生产,并大幅降低研发成本。
据统计,使用CMA架构的车型零件通过率高达78%,生产效率提升了近30%,这为吉利在短短几年内实现品牌升级和市场份额扩大提供了强大的支持。
此外李书福还通过“技术抽血”的策略,利用沃尔沃的专利池为吉利提供了持续的技术支持。
这一策略使吉利能够在研发方面获得沃尔沃的优势资源,特别是在动力系统和安全技术方面,吉利通过使用沃尔沃的Drive-E发动机和城市安全系统等技术,大大提升了自身产品的竞争力。
领克01、星越L等车型的成功,正是基于沃尔沃技术的基础之上,展现了“北欧技术+中国制造”的强大实力。
沃尔沃的核心技术帮助吉利成功摆脱了低端品牌的标签,向全球市场展示了其强大的创新能力和制造实力。
与此同时,沃尔沃的全球销售网络也为吉利打开了更广阔的国际市场,特别是在欧洲市场的拓展。
在15年的时间里,这场最初被认为是“蛇吞象”的收购,不仅没有让吉利被拖垮,反而让它实现了前所未有的崛起,收购后的沃尔沃销量快速增长,而吉利的市场份额也一路攀升。
最令人惊讶的是,沃尔沃的市值从收购时的18亿美元,迅速增长至2025年的180亿美元,吉利持有的股权价值增长了9倍,沃尔沃的复苏,带动了吉利在全球汽车市场的进步。
吉利在收购沃尔沃后,不仅将沃尔沃的防撞钢梁等技术成功移植到吉利的SUV车型中,还通过沃尔沃的技术支持提升了吉利产品的安全性和竞争力。
吉利旗下的领克品牌,凭借沃尔沃技术的加持,在全球市场上也迎来了显著的突破,2024年,领克的销量突破20万辆,而极氪也在中国市场上快速占领一席之地。
沃尔沃的全球销售网络为吉利打通了欧美市场的渠道,在全球的销量突破70万辆,而在中国市场,沃尔沃的贡献更是超过了15万辆,占据了吉利整体销量的相当大份额。
通过与沃尔沃的技术协同,吉利提升了自身的研发能力,还降低了研发成本。
吉利的全球化布局,不仅为其带来了大量的消费者,还将其定位从“低端品牌”转变为“全球品牌竞争者”,这是李书福当初收购沃尔沃时未曾预见的成功。
过去中国车企在全球市场上仅仅是“追随者”,但如今,吉利已经成功跻身全球汽车产业的前列,成为了国际汽车市场的一个重要竞争者。
沃尔沃的技术支持和市场网络,为吉利提供了强大的竞争优势,使其能够在激烈的全球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
央广网2013年11月20日《李书福:30多年创业历程中无数次被歧视》
人民日报2018-05-21《“放牛娃”李书福万字长文致敬改革开放40年》
鲁网2025-03-27 《2025胡润全球富豪榜发布:马斯克蝉联世界首富,张一鸣登顶中国首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