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盛夏时节,黑土地上绿意盎然,处处涌动着蓬勃活力。7月中旬,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跟随中宣部组织的“活力中国调研行”主题采访团,深入吉林省长春、吉林、四平、辽源、松原、延边等地,围绕长春现代化都市圈建设、对外开放、先进制造业发展、产业协同推进、农文旅融合创新、光电信息产业突破等核心主题展开实地采访,用“点、线、面”结合的立体视角,深度挖掘吉林省在新时代新征程上的鲜活实践,系统揭示推动吉林省高质量发展的“活力密码”,生动记录新时代吉林振兴发展的铿锵足迹。
图片来源/摄图网授权
■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 孙兆
中国一汽72载发展历程,映照着中国制造业在数智化转型中迸发出的活力。作为汽车产业“心脏”的汽车工厂,这里的每一台精密机床都承载着老工业基地薪火相传的工匠精神,每一条自动化流水线都涌动着黑土地孕育的产业基因。精准舞蹈的机械臂重构着生产逻辑,实时流动的生产数据更是在不断激发创新潜能。这些扎根白山松水间的现代化汽车工厂,记录着吉林汽车产业的活力密码,更蕴藏着中国制造业发展的无限可能。
作为长春汽车产业智能化转型的标杆,中国一汽红旗繁荣厂区生动诠释着“硬核实力”的内涵。这座面积达9.6万平方米的超级车间,拥有11条自动化生产线和4条高精度整车检测线,具备燃油车、混合动力车、纯电车等多车型柔性共线生产能力,其标准年产能达24万辆,平均每54秒就有一台整车驶下生产线,每日约1000台汽车从这里驶向全国。
走进中国一汽红旗繁荣厂区,“未来感”扑面而来,这里有冲压、焊装、涂装、总装、电池电驱五大车间,冲压生产线全过程自动化率71.4%,焊装生产线的739台机器人可以实现焊接自动化率100%,涂装生产线的7轴机器人可达率提升15%,总装生产线能够实现从A级到C+级全平台柔性生产,工厂的智能化水平处于行业领先地位。
中国一汽工程技术部总装技术高级主任张国龙对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表示,在工厂生产流程中,数字化应用聚焦于两大核心领域。第一,设立生产指挥中心。作为生产调度管理的核心枢纽,生产指挥中心肩负着数据统筹与指挥调度的关键职能,为全流程生产高效运转提供中枢支持。第二,工厂2万套设备实现全面联网,构建起覆盖生产全链条的数据采集体系,单辆车的数据采集量可达到5万到6万条。
而在中国一汽红旗繁荣厂区的西南部,奥迪与中国一汽合作的标杆项目——奥迪一汽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奥迪一汽新能源”)也已建成投产。作为奥迪在中国的首个纯电动车生产基地,这里拥有9100吨大型智能化冲压线、800多个智能机器人焊接单元以及高度自动化的总装工艺,工厂规划年产能超过15万辆。
步入奥迪一汽新能源工厂,中国经济时报记者了解到,在高自动化率上,焊装车间焊接自动化率达100%,KUKA机器人每秒钟能完成1—2个焊点,精度达到0.1毫米,比人手稳定100倍。而电池车间自动化率为86%,关键工序更是实现了100%自动化。
在创新工艺应用上,奥迪一汽新能源工厂通过BIM建筑信息模型和三维扫描技术,实现虚拟建厂与实体运营同步,保证中德团队远程协同设计,极大程度提升了工程进度。而为打造高质量的产品,这里还以严苛标准把控质量精度,并投入大量的数字化手段进行实时监控和维护,大到整车小到每一颗螺栓,都建立了完整档案,保证整车质量。
绿色发展更是这个生产基地的特色。奥迪一汽新能源工厂通过100%使用绿色能源、生产废弃物100%回收、生产及生活废水100%循环使用等创新举措,成为奥迪在中国首家投产即实现“近零碳排放”的生产基地。
打造先进汽车制造产业集群,是长春现代化都市圈建设的重点目标之一。作为产业核心环节的汽车工厂,既承载着吉林制造业的深厚底蕴,更在当下产业变革浪潮中,成为推动技术创新、产业升级与协同发展的关键力量。在“活力中国”的版图上,这些顺应时代持续转型的汽车工厂,不仅将为中国从汽车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注入不竭动力,更将推动中国汽车工业在全球价值链中持续攀升,向着高端领域不断突破。
总 监 制丨王列军 车海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