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发现—— 在国内,新能源车早已不是“先锋小众”,而是越来越多人的“日常标配”。
因为走在街上,几乎每10辆新车里,就一半是电车;
甚至打开短视频,哪怕不是车评人,也在讨论充电、续航、智驾……
可另一边,放眼欧美日韩,却是完全不同的风景:
加油站照常排队、V6、V8依旧热血,大众还在卖高尔夫、丰田还在主推油混,特斯拉在美国都开始“跌份”了……
这就让人产生一个很大的疑问:
为什么同样是汽车市场,中国电车都快干掉油车了,国外却好像根本没动?
问题出在哪里呢?
有人说,这是因为中国的油价太贵了,而国外油价便宜,大家自然没动力换电车。
还有人觉得,新能源车本质上就是一场“政策推动的泡沫”:
国内电车卖得好,是因为有补贴、有牌照、有政策扶持;
而国外没有这些红利,所以才没起来。
这两种说法,真的正确吗?
可能没那么理想!
因为拿油价来说,美国确实便宜,2024年人均油价基本维持在1美元/升左右;
而中国大多数地区已经逼近8元/升,这对家庭用车支出当然有影响。
但问题是——这不是核心因素。
毕竟在欧洲,油价比中国还贵, 荷兰、德国、法国、意大利动辄2欧元/升,可电车渗透率依旧低得可怜。
比如2024年,德国电车渗透率只有13.5%,英国不到20%,对比中国超过40%的数据,差距不止一点半点。
至于“政策泡沫”这件事,更经不起推敲。
你可以说电车早期靠政策推了一把,但现在的竞争,已经不是靠补贴就能卷起来的——而是实打实的产品力和产业能力。
因为这几年“油车的降幅”,远远超过那点政策了…
拿 bba来说,以前还要加价提车,现在动辄7-8万的优惠,甚至优惠超过14万都有发生。
中低端车型上就更别提了,那种几万块的车,往往都有1-2万的优惠。
就这种降幅,对比所谓的政策其实就是“三瓜两枣”了!
真正的原因,其实在于: 中外两边在“产业链成熟度”上,已经不是一个量级了。
你别看欧洲车企一个个来势汹汹,什么“2035禁售燃油车”、“全系电动化转型”,口号一个比一个响;
可真到落地层面,不是推迟,就是雷声大雨点小。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大众。
作为欧洲代表,大众的 ID 系列在电动车转型中遭遇不小挑战。
2024 年,大众启动德国重组计划,计划关闭三座工厂、削减生产能力,并通过自然退休和早期买断方式减少 35,000 个岗位,以应对电动车需求乏力和亚洲竞争压力 。
为什么?
因为它既造不出便宜又好开的电车,也拿不出比燃油更有吸引力的解决方案。
反观中国这边,不光比亚迪、特斯拉在疯狂铺货;
连小米、问界、零跑、极氪这种“新势力”都卷到了充电10分钟、续航300-400公里。
而这一切的背后,是极其深厚的本土供应链基础:
从电池、电机、电控,到整车集成、再到智驾软硬件、自研芯片——
几乎全链路都能自己搞,哪怕一颗螺丝都能本地配齐。
也就是说,中国的电车不是靠“几家大厂卷起来的”,而是整个产业生态都在协同推进。
这才是中国电车干得动油车的底气所在——而不是油价,不是补贴,更不是一时风口。
此外,从基建设施的成熟度和发展速度来看,中外也不是一个量级的较量。
你可能很难想象,中国现在的充电网络,已经强大到什么程度:
截止到2025年6月,全国公共充电桩数量突破408万个,私人桩超过1030万个。
也就是说,几乎到处都是充电桩,很多地方甚至支持App远程预约、远程排队。
而在城市内,更是密密麻麻——商场、社区、办公楼、甚至菜市场门口都能看到桩。
这已经不是“有没有”的问题,而是“你想在哪充,就能在哪充”。
而欧洲和北美,就很糟糕了:
比如美国2024年的统计,全国公共直流快充桩不过20万个,平均每个州才4000多个,很多还集中在加州一带,其他地区基本靠“佛系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