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八月的骄阳将轧钢厂浇铸成巨型坩埚,1200℃的钢坯与测温仪展开灼热对峙。火红的钢花映照着钢铁工人瞳孔里永不冷却的坚毅。这不是普通的生产现场,而是一群用血肉之躯熔炼钢铁精神的匠人,在时代的熔炉里,他们将坚韧、传承与温情锻造成永不生锈的钢铁脊梁。
烈火淬炼的坚韧勋章
加热炉前粗轧机组旁,轧钢工长段俊生的防护面罩已蒙上汗雾。他单膝跪在滚烫的钢板上调整轧辊间隙,左手按在钢板上稳住身形,右手的扳手以分毫不差的力度拧紧螺栓,每转半圈就侧耳听一次齿轮咬合声——“听声辨松紧”。连续的高温值守,段俊生的后背烙下不规则的盐渍地图,那些泛着银光的纹路与轧机齿轮的齿痕形成奇妙呼应。在灼人的热浪里,他仿佛与轧机融为一体,每一个动作都精准而坚定,这份执着的坚守如同标尺,正细细丈量着“精益求精”四个字沉甸甸的重量,这是对工作的责任,更是对品质的承诺。
齿轮咬合间的传承温度
新入职大学生王少伟是棒一工段的一名轧钢工。此刻,他握着操作杆的手微微颤抖,“稳住,看钢坯边缘,暗红转橘红就是该调速度的时候。”师傅薛宁军站在他身后,手掌轻轻覆在他的手背上,带着他一点点转动操作杆,护目镜滑至鼻尖,露出眼角的皱纹。薛宁军从工具袋里掏出一个小铁盒,里面整齐码放着各种型号的塞尺,他捏起0.02毫米的那把说:“调辊缝就得这样,它得刚好能塞进去又不晃荡,差一丝,轧出来的钢材可就差远了。”机器轰鸣中,王少伟盯着钢坯的色泽变化,指尖跟着师傅的力道微调,掌心渐渐沁出薄汗。铁盒里的塞尺闪着微光,像在提醒:千钧力道里,藏着毫厘间的传承温度。
钢坯延展处的质量铁律
“肋高差0.2毫米。”红样工孙晓峰的游标卡尺“咔嗒”锁住数据,声音在嘈杂的厂房内也格外清晰。他蹲在刚下线的螺纹钢旁,指尖抚过钢材的纹路,像医生触诊般专注。操作台前,调整工党勇盯着屏幕,红笔圈出波动的波形:“轧辊压力稍欠,补两个压下量。”屏幕角落“肋高误差≤0.15毫米”的标注,正对着墙上“质量零缺陷,是底线也是生命线”的标语。经过调整后轧制出的钢材通过检测时,卡尺再次“咔嗒”作响,带着轻快的节奏。孙晓峰递过合格单,“别瞧这卡尺轻,攥着比铁棍还要沉。”他用卡尺尾端敲了敲钢材,“我们卡的是尺寸,保的是人家盖楼时的踏实。”这些在高温中坚守的轧钢人,用盐渍地图铭刻坚韧,以塞尺微光传递匠心,靠卡尺刻度捍卫质量。他们将“敬业、精益、专注、创新”融入血脉,以热血铸就钢铁工人永不褪色的精神图腾。
(轧钢厂 杜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