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懂车帝联合央视新闻推出的《懂车智炼场》智驾测试火了,以无一家车企通关的的惊人结果引爆舆论。《一锤定音》在文章《懂车帝智驾测试并非官方行为,而是一场商业营销》中,就总结了此次测试的几大争议点:
下面我们就来详细看看。
一、央视“联合主办”消失之谜
有网友提出疑问:既然央视都参与联合主办了,难道还不算官方行为吗?这里需要明确的是,此“央视” 并非大众在电视上看到的中央电视台,而是其旗下的新媒体平台 —— 央视新闻客户端。
央视新闻客户端与懂车帝的所谓“联合主办”,实则是一层合作外衣,本质上是双方的商务内容合作,且懂车帝需向央视新闻客户端支付费用。
随着针对懂车帝智驾测试的质疑声愈发强烈,央视新闻在新浪微博上悄然移除了 “联合” 字样,其客户端及抖音账号也下架了所有相关测试内容。
有网友直言,懂车帝借央视新闻为自身测试“站台”,到头来却让央视新闻陷入尴尬境地,着实 “坑” 得不轻。
这种“借壳背书”的策略,让部分车企敢怒不敢言:“惹得起懂车帝,但谁敢质疑央视?”鸿蒙智行等品牌最终以“不予置评”的沉默应对,本身就是一种态度的表达。
对此,《一锤定音》表示:央视新闻作为中央电视台的新媒体平台,不能什么钱都收,要珍惜自己的羽毛。如此这般,你还有什么公信力。丢的不仅仅是央视新闻APP的脸,也是中央电视台的脸。
二、公安部和懂车帝的测试没有关系?
还有网友认为,懂车帝发布测试结果当天,公安部交管局局长在国务院新闻发布会上提到,当前市场上汽车搭载的“智驾” 系统尚未实现自动驾驶,驾驶人是责任主体,这是否意味着公安部支持该测试?
据《一锤定音》方面的介绍分析:“这只是时间上的巧合。公安部交管局是负责道路交通安全的。智能驾驶、汽车安全等技术问题是工信部负责的。”
所以,公安部和懂车帝的智驾测试也没有任何关系。
三、专业性质疑:到底是科普还是流量陷阱?
懂车帝全程在片尾小字声明“本次为媒体测试,非国家认证排名”,但是很少有人能看到这行小字。以致许多人都误以为懂车帝智驾测试是国家行为、官方行为。
而《一锤定音》认为,懂车帝说并非国家认证排名,但其公布的排名表,实实在在地把国内车企的智驾车型全盘否定,严重误导了消费者。许多网友留言说,今后买车只买特斯拉,因为特斯拉在懂车帝的测试中成绩最好。
事实上,对于懂车帝这次测试的专业性,很多业内专家都指出了其不足之处。
一位业内网友指出,智能驾驶测试,是一个对科学性要求极高的工作。智能驾驶测试是对"算法边界、物理极限、反应时延、感知逻辑、冗余机制"等多维因素的系统性验证。每一项测试的设计,都需要以交通工程、控制理论、自动化测试、安全规范为基础,需要明确的评价标准、科学的容错参数和严谨的测试环境。
而电驹在《懂车帝智驾测试,36款车全部翻车?智驾的天塌了!》这篇文章中,电驹小编也总结了网上比较争议的几个点。
1、标准不一争议:懂车帝测试高速消失的前车时,不同测试车跟车距离不一致,有很大的差别。
例如问界M8前车消失(切出车道)时,距离故障车大约75米(5组虚线)。而测试特斯拉ModelS时,当前车消失时,Model S距离故障车确有120米左右。变量这么大,测出的结果肯定会不一样。
2、人为争议:部分车型被指存在人为干预方向盘嫌疑。
比如测试问界M8辅助驾驶时,出现了这样一幕:
当问界M8前方车辆切出车道,直面故障车时,已经做出了向右变道的准备,然而,车手却人为干预了放线盘,导致智能驾驶系统退出工作。
此后,由于问界M8之前跟车距离本来就近,再加上车手干预方向盘,导致智驾退出损失的时间,刹车距离已经严重不足,问界M8不可避免的,最终撞上了故障车。
3、场景设计争议:有媒体批评懂车帝“专挑极端环境找茬”,因正常工况难以制造流量爆点。
面对汹涌的质疑,懂车帝称自己是在进行智能驾驶科普。但有专家指出,懂车帝这种“以撞博眼球” 的模式并非首次出现。从2021年电动车对撞测试到2023年冬测争议,懂车帝深谙“碰撞即流量”的法则。
在流量至上的当下,似乎 “不撞就没人看”,于是便刻意制造碰撞场景,这种博取流量的表演,懂车帝早已驾轻就熟。所谓 “科普”,实则难逃利益驱动的嫌疑。
翻车之后,谁来重建测试公信力?
央视的切割、车企的沉默、专家的质疑,共同指向行业核心矛盾:当媒体越界充当测评机构,谁来守护科学性与公正性?
正如业内人士疾呼:“专业的事应交由专业机构”,若放任商业平台以“科普”之名操盘行业话语权,最终透支的将是整个中国汽车产业的公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