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沃尔沃旗舰轿车全新S90在沃尔沃汽车大庆工厂正式上市,限时参考售价区间为30.09万—45.49万元。
沃尔沃作为拥有近百年历史的豪华品牌,“安全”一直以来是其最大标签之一。沃尔沃汽车集团全球高级副总裁、沃尔沃汽车亚太区总裁兼CEO在袁小林看来,安全从来不是参数竞赛,更不是比谁的嗓门大。每一处安全细节的打磨,都是沃尔沃对生命敬畏的体现,安全应该成为整个行业共同践行的普世价值观。
这一观点既彰显了沃尔沃作为豪华品牌的格局,也是其以安全为核心的价值观的集中体现。看似是对安全理念的“老生常谈”,实则是沃尔沃体系能力的一次蓄势释放。
真正的安全,不仅来自车辆本身
在北欧的造船行业有句谚语,一艘船的抗风浪能力,不取决于某块木板的硬度,而在于所有结构精密咬合的协作。
一直以来,沃尔沃对安全的理解是让技术成为严丝合缝的体系,而非零散的数据标签。即安全需要的不是某项技术的最强,而是需要每一次都恰到好处的守护。
以硼钢的应用为例,当有人提出硼钢强度达到2000兆帕时,这并不能代表车身的安全性能提升。因为,硼钢的应用不是“多或少”或者“硬不硬”的问题,而是要把好钢真正用在刀刃上。
在汽车安全事故中,如果车身前部过于坚硬,冲击力反而会直接传导至座舱,对驾乘者带来巨大伤害。所以,沃尔沃的做法是,在车身前部设计吸能区,碰撞发生时迅速溃缩尽可能吸收能量;而在几乎没有缓冲空间的车身侧面的四周集中使用高强度硼钢结构,与此同时通过激光拼焊、一体成型等工艺,来实现碰撞吸能和控制形变的最佳平衡。
“沃尔沃主张的‘安全’,我更愿意把它描述成系统化的安全,它不是某些参数或者某些技术的应用。参数固然重要,但这并不能和整体能力的提升划上等号。”袁小林强调参数与安全体系有本质的区别。
安全体系是一种基于真实的交通安全需求,企业需要把握真实的场景,整合各种相应的技术,并且根据长时间的积累,反复地验证,然后才能形成行之有效的体系。因此,主机厂必须要扮演整合者的角色,用自身的调校能力,匹配能力,标定能力把各种看起来炫目的参数整合成真正能够守护生命的安全体系。
在袁小林看来,车企的体系能力就如同在菜市场挑选食材,米其林星级厨师与街边餐馆厨师呈现的菜品会截然不同。前者以专业技法、火候把控与味觉搭配,将普通食材雕琢为星级水准;后者虽具特色,却受制于经验与标准,难以突破定位边界。两者的差距,本质是体系能力的层级差异,不是食材的优劣,而是与烹饪的理解深度与经验累积的厚度有关。
数据显示,72%的沃尔沃车主把“认同安全理念”作为首选购车理由。极简的设计,极致的环保,极限的安全,相比浮夸的内饰和外观,才是更具内涵的豪华。
如何从行业共赢到社会价值共振?
中国汽车市场从增量竞争转变为竞争后,技术战、价格战裹挟着全行业陷入了残酷的内卷,各企业在流量、市占率、利润率之间不停横跳,以尽可能平衡三者关系。而消费者似乎并未因这场行业竞争而买到价优物美的产品。近期,工信部连续出台政策,针对动力电池、辅助驾驶、隐藏式门把手、AEBS等安全隐患设立了严苛标准。
穿越周期的本质是对价值观的坚守与动态调优的过程。顺境时,行业普遍盈利,企业间差距不明显;逆境时,才能真正考验企业价值取舍与战略定力。
当下,许多企业将愿景、使命、价值观流于墙面标语,却鲜少融入实践。袁小林认为,企业的生存与发展需以价值观为根基,这是企业应对市场挑战的核心指引。对于沃尔沃而言,安全绝不是产品卖点而是信仰。袁小林直言:“即便面临行业高度内卷,沃尔沃也不会以牺牲品质与安全而存活下来,即便存活下来后,那也不是沃尔沃了。其实,当有这个妥协决策时,就已经宣布这个品牌的死亡了。”
沃尔沃98年的安全创新之路,正是沿着广度与深度两个方向不断突破:一方面,沃尔沃不断拓展安全边界,从1959年发明的三点式安全带,到后来的城市安全系统,每一项技术创新都如同在延长安全的广度,让安全的覆盖范围不断扩大;另一方面,持续优化系统协则是深耕安全的深度,沃尔沃的安全事故小组通过分析全球5万起真实事故,每年400次全景碰撞测试,让预警、制动、防护等各环节的配合更加精准。
“当想到自己家人的时候,没人不认可安全;但当安全与己无关时,企业是否还能坚持最高标准?我们希望沃尔沃对于安全的理念,不是独有的、唯一的;而是全行业都为之共同践行的普世价值观。”袁小林如是说。
从行业共赢到社会价值的深层渗透,沃尔沃正通过价值观构建起产品、品牌、体系的三维价值网络,为汽车行业从内卷式竞争到社会价值共振提供了可复制的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