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买车这件事,很多人可能都会觉得——车价只会越来越低。
毕竟,新能源卷得越来越狠,油车库存压力大,二手市场的价格崩塌……怎么看,似乎都是在“集体压价”。
但真的是这样吗?恐怕没那么理想。
因为越来越多的迹象表明:
“价格战”一旦结束,汽车很可能会迎来一波集体涨价….
聊到这件事,可能很多人并不认可,甚至有人会觉得我在“危言耸听”。
毕竟,现在很多品牌还在卷,国家也在搞补贴,油车更是疯狂打折,bba 都没能幸免…
就这种情况,别说“涨价”了,更像是远远还没到底。
不否定这些现象,但细心观察就会发现:
这只是暂时的情况而已——从整体趋势来看,涨价肯定是要涨价的,中国车市不会永远这么卷。
为什么这么说呢?
一方面,是因为整个行业的利润,已经被压得太低了。
低到什么程度?
根据乘联会的数据,2024年中国汽车行业总营收达到了10.6万亿元——听着挺庞大,没错。
但利润呢?只有4623亿元,利润率只有4.3%。
什么意思?
简单说就是:
你以为卖车是高大上的生意,结果干起来,还不如一些做零部件、搞代工的企业来钱快。
因为很多制造业的利润率都能做到6%、7%,但汽车,作为曾经的“工业明珠”,居然低成了这样。
再看全球对比,就更扎心了。
中国这边,一年卖出3000万辆车,结果净利润还不如丰田一家卖900万辆挣得多。
不是我夸张,是真的“差距悬殊”。
就在今年5月8日,丰田公布了2025财年(2024年4月至2025年3月)的业绩预测:
净利润高达4.765万亿日元,折合人民币大约2337亿元!
那我们这边呢?
18家上市乘用车企业,虽然有13家是盈利的,但净利润加起来,也只有1226.77亿元。
此外,从“单车利润”来看,这个差距更是难以正视:
因为丰田每卖一辆车,平均净赚2.29万元人民币;
而国产龙头比亚迪呢?
全年净利润是402.5亿元,销量是427.2万辆,平均一辆车利润不到9400元。
你要知道,这里面可还不止造车的成本,还有营销、售后、供应链、人力投入……利润空间已经压得几乎“见底”。
照这个状态继续下去,你说未来不涨价可能吗?
肯定不可能!
另一方面,很多行业的发展轨迹,其实也早就证明了这点。
譬如网约车刚出来那阵,几块钱打个车、还有券送你接送机——打车比坐公交都舒服;
点外卖呢?平台各种满减红包轮番上,三十块吃两顿,还有人上门跑腿送;
团购就更夸张了,几十块钱办张健身季卡,买奶茶、烤肉、洗车通通“白菜价”……
那时候大家都觉得爽,觉得这些东西会“永远这么便宜”。
但后来呢?
补贴退了,平台开始“讲利润”了:
打车越来越越贵,外卖越来越贵,连团购都越来越精明了。
至于说为什么,为什么没能持续下去?
答案其实很简单:
即——所有早期的低价,其实本质上都是行业在烧钱打仗,不是常态,而是战略。
而当战局趋稳、市场定型,价格就一定会“回归真实”,甚至出现“阶段性反弹”。
你以为车圈不会这样?
肯定会!
因为现在的价格战,本质上和当初的补贴大战没什么两样——
只不过这次卷的是车型和利润,而不是运费和满减。
等淘汰赛打完,牌桌重排,留到最后的玩家肯定不会再“赔本赚吆喝”了。
总的来看就是:价格战不是常态,只是一场消耗。
它帮一部分人完成了降维打击,也把另一部分人卷出了局。
可它从来都不意味着“长久的便宜”——反而往往是涨价的前奏。
你以为便宜是市场给的,其实是车企咬着牙在扛、在烧。
但人是要活的,企业也是。
当账算不下去的时候,该涨的价格,一分不会少。
对此,我们可以拭目以待!
来源:乌鸦君的汽车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