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央视新闻联合懂车帝开展了一场覆盖四十款热门车型的辅助驾驶系统大规模道路模拟测试,从城市拥堵路到高速环路,从标线清晰的结构化道路到无标线的乡村路口,用真实场景揭开了L2/L2+级辅助驾驶的真实能力边界。
首先需要明确概念,当前的L2/L2+级辅助驾驶不是“自动驾驶”。根据国际汽车工程师协会(SAE)分级,L2级“部分自动化”的核心是自适应巡航(ACC)与车道居中保持(LCC),能在高速、快速路等结构化道路上自动控制车速和车道,但全程需驾驶员监控环境并随时接管;L2+则在此基础上增加了自动变道(ALC)、导航辅助驾驶(NOA)等场景化功能,但本质仍是“人机共驾”——当遇到雨雾导致能见度低于50米、无标线路口突然出现行人等复杂场景时,系统仍会出现识别延迟或决策犹豫。
换句话说,无论L2还是L2+,都只是“辅助”而非“替代”。正如参与测试的技术专家所言:“当前的辅助驾驶更像是经验丰富的副驾驶,但方向盘和刹车的主导权,必须握在驾驶员手里。”
尽管存在局限,L2/L2+对驾驶体验的提升却是实打实的。如果驾驶员能够规范使用辅助驾驶,在高速场景下可降低驾驶员操作频率,节省精力。
对长途驾驶者而言,这种“减负”更直观。懂车帝2025年实测发现,使用ACC+车道保持组合的高速场景,手动接管频次减少,接管间隔延长,可降低平均通勤疲劳度,尤其在高架桥频繁变道的场景中,系统对前车轨迹的预判能减少急刹急启的次数。
L2/L2+的局限性主要体现场景适应性不足,在标线模糊、雨雪天气或城乡结合部的无规则路口,系统可能降级为“跟随模式”。例如,部分车型在遇到反光锥临时改道时,虽能提前500米预警,但仍需驾驶员手动接管,以及用户认知偏差,不少用户误以为系统能应对“90%以上驾驶场景”,但实际技术能力仅覆盖的高速常规场景和城市复杂路况覆盖率并没有这么高。
不过,技术迭代的速度正在加快。工信部2025年发布的《智能网联汽车安全监测平台数据》显示,L2+系统对施工路段的识别准确率已从大大提高,对临时路障(如反光锥、水马)的预警时间从300米延长至500米。比亚迪“天神之眼”、华为ADS 3.0等系统通过多模态模型优化,意图预测准确率超98%,在高速场景的“预判-决策”链条中表现更稳定。
但无论技术如何进步,“人机共驾”的核心始终是“人”。正如一位参与测试的老司机所说:“系统能帮我减轻疲劳,但变道的时机、突发情况的判断,还得靠自己。”无论是城市通勤时开启ACC,还是长途驾驶时依赖车道保持,驾驶员都需牢记:方向盘在手中,安全在脚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