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拉面安
来源 | 汽车服务世界(ID:asworld168)
“真正的最大市场是在下面,不是在上面,中国的市场是金字塔形的,越往下越大”。脑白金之父史玉柱上世纪末二次创业说的话,这些年在实体行业得到了数度印证,汽车后市场也不例外。
时至今日,下沉市场正式成为汽服行业的核心竞技场。
途虎养车启动"万镇万店计划",天猫养车推出"1+N区域生态模型",兔师傅5个月连开15家县域门店……头部连锁的集体动作,标志着行业竞争重心已全面转向下沉市场,相关转变背后,除了一二线城市市场趋于饱和外,最关键的还有两新政策的持续发力、下沉市场消费习惯变化等要素作用。
更值得注意的是,不同于早期的跑马圈地,目前行业对下沉市场的拓展呈现出三个鲜明特征:轻量化、数字化、生态化成为破局关键。但在推进过程中,下沉市场的信任建立难、用工短缺、盈利天花板低等特殊性对行业而言依旧是核心难题。
一、途虎、兔师傅等加速下沉市场布局
纵观国内汽服行业发展轨迹,下沉市场成为行业发展关键词,其实是从2019年左右开始的。
彼时,猫虎狗迅速崛起、上游主机厂扎堆布局作用下,“下沉市场”进入影响力企业视野。无论互联网巨头、抑或是大中小型连锁,都在将目光聚焦到下沉市场中,接连提出“布局乡镇”战略口号。
此后数年,下沉市场的开拓都有些"雷声大雨点小"的味道,连锁化率与一二线市场相比更呈鲜明对比,很多企业对下沉市场的布局野心也暂时偃旗息鼓。
但是,随着新能源汽车下乡政策的持续加码和县域消费能力的显著提升,下沉市场正迎来真正的爆发期。
2025年上半年,行业在下沉市场布局方面呈现出三个显著变化。
第一,主机厂加速开放原厂资源,独立售后企业在过程中获得了更多的资源倾斜。
7月9日,天猫养车发布了“1+N区域生态模型”,其中1是4S店,拥有天然新车流量入口和保险公司资源,以及一整套的售后服务标准化解决方案;而N是天猫养车社区店以及天猫养车X LTNLAB门店,背后是品牌、流量、系统、供应链等基础设施。
按照官方说法,该模型中的“N”,在下沉市场可能会以纯洗美或纯轮保的2-3个工位的门店模型存在。
第二,下沉市场的专项业务机遇被不断开发。
龙哥发动机专修创始人王小龙就提到,下沉市场三四线城市发动机大修业务每年上涨10%,存在显著市场红利,因为一二线燃油车二手车可能卖到了三四线城市,甚至四五线城市。
此外,孚邦特斯拉维修创始人刘文波也提到,特斯拉维修项目在下沉市场更适合开“店中店”。
第三,下沉市场对部分企业而言,更是从"战略选项"变为"生存必选项"。
典型代表就是途虎。最近几年,途虎的核心方向一直是向下沉市场拓展工场店,特别是独立乡镇、北方地区、西南地区等维度,2025年更是推出了“万镇万店计划”。官方透露,2024年,途虎对全国乘用车保有量在2万以上的县域覆盖率近70%。
其他影响力连锁对下沉市场的布局也一直加速推进。
兔师傅宋烈进接受汽车服务世界专访时,明确提到了2024年“5个月开了15家下沉市场店,目前还有10家店待开业”下沉地市的布局探索超预期,2025年会在下沉市场开出40家以上的兔师傅门店。
显而易见,在“下沉市场是当下行业核心增量之一”已成共识的现在,下沉市场已经成为新的争夺阵地。
二、背后的驱动要素
下沉市场之所以能够成为多方瞩目的行业核心增量,核心由供需关系决定的。
在需求端,下沉市场的燃油车售后需求稳定,而新能源售后缺口大。
两组数据佐证:
F6大数据研究院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不同城市级别维保需求呈现显著分化:二线及以上城市进厂台次同比下滑超5%,而三线及以下城市降幅逐步收窄,其中五线城市市场需求相对稳定,同比降幅仅1%;
截至2024年底,全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3140万辆,但新能源汽车维修企业不到2万家,从事维修的技工不足10万人,起步晚、存量少的下沉市场,这方面的服务能力缺口只会更大。
而在供给端,下沉市场虽然也受连锁化加速的作用,但夫妻店仍占主流,“依赖熟人经济”的现象依旧普遍。
这种供需关系的变化,核心受以下四个维度因素的影响。
其一是政策维度。“以旧换新”政策自2024年4月开始实施,当时国务院及各部委密集出台政策推动汽车消费升级;到了今年1月,政策首次将国四燃油车纳入补贴,暂定持续至2025年12月31日。
从大结果上来看,政策加速燃油车淘汰,新能源渗透率提升的效果非常突出,这一点在下沉市场也不例外。
中国汽车流通协会的《2024-2025年度中国汽车流通行业发展报告》也指出,新能源独立网络正逐步向低线城市下沉。至2024年,三线及以下城市中新能源网络规模占比持续扩大,与新能源汽车销量自高线级城市逐渐向下渗透的市场趋势相契合。
2024年,三线及以下城市新能源汽车销量增速达到63%,是一、二线城市增速的1.6倍,占据新能源汽车市场的40%。(数据来源:《新物种 新理念 新趋势——新能源汽车消费洞察与预测(2024-2025)》)
这一趋势表明,下沉市场的新能源售后业务正在成为行业发展的关键增长点。
与此同时,大部分一二线城市置换下来的燃油二手车,也主要流入下沉市场,这些车具备显著的“平均车龄高”特征,将直接带动底盘件更换、发动机大修等高客单价维修业务的需求。
王小龙所说的下沉市场发动机大修业务红利,正是基于这一趋势。
其二是消费习惯维度。
《下沉市场消费零售升级潜力白皮书》显示,下沉市场正成为中国消费增长的新引擎,并对各行业流量形成支撑。在全网净增量TOP 10行业中,下沉市场贡献率普遍超过50%。
此外,该白皮书提到,下沉市场用户对短视频行业更为偏爱,抖音系与快手系平台聚集了更多下沉用户流量。
对短视频偏好如此突出,对已经将“新媒体发展成生存基石”的汽服行业而言,无疑是不可错过的借势时机。
但是,下沉市场消费者、尤其是车主的消费还呈现出了非常明显的"两极分化"特征:一边是兴趣驱动消费,但另一边消费行为本身又极具本地化特征,最终决策往往取决于熟人推荐和实体店体验。
其三是竞争格局维度。
近年来,下沉市场有"三重势力"在角力:主机厂授权或合作体系加速下沉、全国连锁品牌区域化改造、本地龙头抱团取暖,这种角力对下沉市场服务标准升级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但也暴露出了下沉成本高、技术储备不足、相关支持不足等核心痛点。
其四是技术渗透维度。
下沉市场争夺战的核心,在于在新媒体和数字化的基础上,当地市场的服务半径与效率边界是否进行了重构,这是主机-4S店以更低成本延伸服务、独立售后突破技术和服务标准壁垒的关键,但这也加剧了售后行业的马太效应,比如如头部企业可以凭借这些能力形成垄断,而中小汽服玩家很大概率只能依附生态体系才能生存或发展。
毫无疑问,这些才是汽服企业将下沉市场视为生存主战场的核心原因。
三、下沉市场布局的三个关键词
结合近年来各领域企业的相关动态来看,当前主要玩家布局下沉市场的策略主要围绕三大关键词展开。
第一个关键词是轻量化。
生存压力叠加下沉市场的低客单价、分散化、熟人经济等特征,倒逼企业改变传统重资产扩张模式,转而采用更灵活、低成本的"轻量化"策略。
尤其是今年,下沉市场“门店模型”的轻量化变化特别明显。
门店模型的轻量化主要体现在面积和业务上,前者主要是“做小”,后者主要是“做少”。
比如在汽服连锁领域,无论是主攻维保业务还是走“大而全”的路线,其在下沉市场开的店基本都是200平以内的小店,业务基本都是“保养+轮胎”,核心差异不过是业务占比和侧重点不同。
这方面,挑战最大的无疑是原本走“大而全”路线的企业,以哈贝卡为例。该品牌大部分门店为800平米以上的一站式门店,但目前已试点开设2家100-200平米的纯洗美门店,待运营模式验证成功后,计划快速复制扩张,其中下沉市场将作为重点布局区域。
不过,门店模型的轻量化也带来了新挑战,就是盈利天花板明显,而且抗风险能力弱。
值得注意的是,轻量化≠业务单一。
业务单一的店,无论成本多低、业务刚需程度或盈利空间大小,其在下沉市场的发展局限性都会很大。
以兔师傅为例,其在2022年就在地市开了3家店,但当时的兔师傅依旧是专注保养,每个月进厂台次大概500-600台,导致盈利能力不足,一直到兔师傅上线了轮胎业务,进厂台次才得到了提升,地市新店月进厂台次就能突破1000台,兔师傅在下沉市场的店面模型才算打通。
而汽配领域的下沉市场"轻量化"布局,今年看到的差异化方案主要有两个:修理厂店中店的前置仓以及"万人仓"。前者替代传统汽配店前置仓,后者则是"万人仓"替代角色,背后的核心逻辑是用"分散的小仓"替代"集中的大仓",减少资金占用和配送成本。
最近采访的智配库便是这种做法:开在修理厂里的智配库E站前置仓,仅储备三滤、刹车片等高频易损件;而无人仓则是通过智能货柜实现24小时自助取货,覆盖乡镇"最后一公里"。
第二个关键词是数字化。
无论是汽服还是汽配业务的轻量化,均需运营、供应链等方面的轻量化同步推进,其核心抓手就是数字化工具。
比如途虎养车智能系统的自动派单、技师考核、库存预警等功能,旨在减少人力投入、稳定库存;而智配库的无人仓扫码取货及自动结算,大幅减少了仓管员等人力的介入。
小拇指副总裁夏昉也在分享中提到,供应链中有诸多可通过算法优化的环节。配件下沉等操作,能用数字化工具实现的应避免人工干预,“算法能搞定的不要用脑子去搞”。
此外,以新媒体营销替代传统地推,同样是运营轻量化的关键举措,这主要依托于平台算法的技术支撑。
第三个关键词就是生态化。
这里的生态化,核心指代“资源共享”和“能力互补”。
现在上游品牌商以及主机-4S体系布局下沉市场的逻辑,90%都是如此。
汽车服务世界了解到,近年来因大环境及生存压力影响,不少轮胎和润滑油厂家正通过"合作店"等形式加大下沉市场渠道布局力度。该模式使下沉市场夫妻店能够获得系统赋能和品牌授权,同时实现一定程度的轻改造。
就该模式效果,汽车服务世界专栏作者宋全业老师在文章中有过观点表达:对现阶段下沉市场的汽服店而言,借助润滑油或轮胎品牌资源,是一种性价比非常高的借力方式。
其次,主动开放原厂件和原厂服务给独立售后、和头部连锁合作开店,都是打破原有封闭状态,是一种非常典型的生态化转型,这种方式在布局下沉市场的时候,可以突破渗透率不足和服务半径过长的问题。
另外,这两年下沉市场翻牌夫妻店的体量也在增加,此前有老板表示自己所在的县城,前两年那条街上原本只有他一家连锁加盟店,今年却已经有5-6家了。
从这个方面来看,当下的汽服行业的确是未来没有纯粹的竞争对手,只有动态的价值共生体。
四、从"拼规模"转向"拼效率"
总体来看,各方力量如今在下沉市场的轻量化、数字化、生态化布局,背后的核心逻辑是成本控制优先、效率驱动和需求匹配。
这个过程中,店面做小等的确是控制成本最有效的方式,新媒体和数字化的确是提升成功率的两大引擎,而生态化更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
但下沉市场的特殊挑战也不可忽视。
除了熟人经济效应外,下沉市场还存在两个非常核心的问题。
首先就是“信任关系”的建立问题。
如前所述,在实际消费阶段,下沉市场车主要么依赖熟人关系,要么高度信任"4S体系",因此绝大多数情况下其价格敏感度相对较低,因为觉得自己已经拿到了"友情价"。
但这也意味着,一旦脱离"知根知底"的熟人社会体系,车主对陌生服务场景(如新开连锁店)的价格敏感度便会显著提升,信任建立门槛同步提高。而在下沉市场,受刚性成本结构和服务密度限制,连锁品牌平衡成本与体验的难度较一线城市更为突出。
其次是“用工”问题。
汽配与汽修行业开拓下沉市场时均需面对这一挑战。汽修行业对年轻人吸引力持续走低的现象在下沉市场尤为突出,且越是往下的市场,当地的"人才断层"危机也越严峻,所以如何优化用工模式也会是企业长期面临的困扰。
当下,行业布局下沉市场的竞争已从"拼规模"转向"拼效率"阶段,企业向下走的过程,本质上是平衡服务质量和规模效应的过程。
如何在小空间中做出大价值,催生出更具区域适配性的服务模式,才是行业真正的考题;能够用更高效、更灵活的方式满足下沉市场车主日益升级的服务需求的企业,会是最后赢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