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轮胎的突围之路,恰是绿色生产力发展的生动注脚。
当传统工厂还在为能耗成本焦虑时,贵州轮胎的厂房顶上已“种”出“钢铁庄稼”;当国际“碳关税”壁垒日益高筑时,其产品已驶入140多个国家。从“用煤大户”到“灯塔工厂”,贵州轮胎这条绿色转型之路不是负重前行,而是换道超车。
绿色生产力,蕴藏于向科技要绿能的硬核突破。炭黑尾气回收,使企业原煤使用量从15万吨锐减至3.5万吨,降幅达77%。这背后正是“向阳光要电、向废气要热”的突围智慧。绿色转型的密钥,就藏在企业敢不敢把厂房变“电厂”、把“废料”变“资料”的决心里。
绿色生产力,迸发于数字赋能的精妙设计。在再生胶车间,磨碎的旧轮胎如凤凰涅槃重获新生;在数字车间,机械臂25秒精准成型胎圈,5G无人车穿梭运送物料。从“废弃物-再生资源-新产品”的闭环流动,让绿色生产力的“绿”,变成打开降本增效大门的金钥匙,让“高耗能”的刻板印象彻底翻篇。
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从“老三线”到“新灯塔”,贵州轮胎的蜕变恰如一面镜子,映照出绿色生产力的内核,恰是绿色动能与数字智慧的深度融合。地理区位或许框定起点,但创新魄力决定高度;产业基因固然重要,但转型勇气改写命运。
当更多企业领悟到“绿色投入是最有价值的投资”,当更多厂房实现从“用能大户”到“产能绿洲”的蜕变,贵州制造必将在高质量发展的赛道上行稳致远。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评论员 谢巍娥
编辑 金妮
二审 伍少安
三审 蒋叶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