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网记者 李效谨 通讯员 崔如坤 曹金磊 郓城报道
7月21日,在郓城县杨庄集镇的专用车产业园里,机器轰鸣焊花飞溅,智能化生产线上车辆骨架渐显雏形,一批批定制化特种车辆正从这里驶向国内国际市场。从昔日简单焊接挂车车厢的小作坊聚集地,到如今拥有完整产业链、抱团闯市场的产业集群,郓城特种车辆制造业用20余年的转型突围,在产业链上擦亮了“山东好品牌”的名片,践行着“走在前、挑大梁”的使命担当。
从“单打独斗”到“链上共生”,抱团闯出发展路
郓城特种车产业发源于杨庄集镇,曾长期面临“家家点火、户户冒烟”的同质化竞争困局。“以前企业各自为战,原材料采购价高,生产线重复建设,订单来了抢破头,利润薄得像纸。”当地老企业家回忆道。破局的关键,在于打破壁垒、抱团发展。
如今的杨庄集镇产业园内,下料、机加、冲压、焊装等生产线成了企业共享的“公共车间”,原材料采购由协会统一议价,市场开拓组团参加国内外展会。这种“抱团取暖”的融合模式,不仅让企业生产成本降低,更让全行业科研生产能力跃上新台阶。从零部件到整车组装,一条完整的产业链条逐步形成,30余家骨干企业如珍珠般串珠成链,形成了年产各类专用车10万辆的产业规模。
以“创新为钥”开“转型之门”,锻造品牌硬实力
在新亚挂车的智能化车间,机械臂精准焊接着高强度钢构件,一旁的屏幕实时显示着生产数据。企业负责人袁焕强指着刚下线的轻量化车架自豪地说:“我们今年的研发投入比去年同比增长近20%,带来的效益非常可观,现在创新发展的底气越来越足了!”
创新,正是郓城特种车品牌崛起的密码。当地不仅引进高端技术人才,更鼓励企业走“专精特新”之路。建宇特种车辆的后推式自卸车拿下国家专利,东旭专用车的工程车跻身国内细分市场前列,一批拳头产品凭借高附加值站稳脚跟。郓城县委书记杨新胜在调研时强调:“要锚定新质生产力方向,用专业化、精细化、高端化抢占新赛道。”如今,这里的产品已从简单的运输装备,升级为涵盖冷链物流、工程救援等多领域的高端特种车辆,“郓城造”成为品质的代名词。
向“集群生态”要“发展势能”,擘画未来新图景
走进齐鲁汽贸城,前店后厂的模式让客户能现场定制车辆;富凯达果蔬仓储的冷链物流车,正将本地农产品直送全国。产业链的延伸,让特种车产业与乡村振兴、现代物流等领域深度融合。
按照“打造生态、沿链聚合、集群发展”的理念,郓城正持续壮大产业集群:培育龙头企业引领方向,扶持配套企业补齐短板,招引上下游项目完善生态。土地联营破解发展空间瓶颈,智慧工厂提升生产效率,政策红利不断注入动能。从零部件到整车,从生产到服务,一条充满活力的产业生态链正在形成,推动郓城特种车产业向着“全国知名、山东领先”的目标加速奔跑。
产业链上见真章,品牌深处有力量。郓城特种车辆制造业的转型之路,正是山东传统产业升级的生动缩影——以链聚势、以创提质,在高质量发展的赛道上,续写着“走在前、挑大梁”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