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贵州的工业脉搏中,六盘水高新区正以“链式思维”编织先进装备制造的经纬。这座因煤而兴的老工业基地,于装备制造的淬火中锻造新的城市基因——产业升级已超越简单的设备迭代,演进为整个区域经济肌理的重构。
沿着“专业化+精细化”培育路径,专精特新企业串联起煤机装备全产业链,“贵人服务”品牌温度消融着技术转化与市场拓展壁垒。从能矿装备绿色再制造到循环经济基地生态闭环,“富矿精开”战略为发展注入动能。
产城融合的实践中,标准化厂房与人才公寓毗邻而建,产学研实验室的冷光与社区书吧的暖色和谐共生。这座践行“产城人”融合理念的新兴工业新城,正以装备制造产业链为纽带,将转型阵痛编织成可持续发展的锦绣蓝图。
7月21日,六盘水高新区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园内,贵州黑拉嘎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的工人正调试着新一批即将投入市场的矿山设备,这些融合智能化技术的“钢铁巨兽”包括综采液压支架等产品,解决了煤矿巷道施工难题。
作为贵州省传统工业基地,六盘水市长期面临“煤电独大、结构单一”的产业困局。在2021年,六盘水将“能矿装备产业集群”列为全市重点培育首位产业,六盘水高新区引入贵州黑拉嘎作为“链主”企业开展装备制造。
“过去采购液压阀要跑三个省份,现在园区内就能完成全链条配套。”贵州黑拉嘎项目负责人严斌指着正在组装的智能采煤设备说,随着天信电器的防爆变频器等一系列产品入驻产业园,贵仁矿山机械的运输设备同步投产,开发出适用于喀斯特地貌的模块化支护设备,填补了西南地区特种矿机市场的空白。
这种产业协同效应优化了生产流程,构建起“龙头企业引领+配套企业协同”的创新体系。以贵州黑拉嘎为核心的能矿装备联盟,联合中铁装备等行业领军企业,在高端装备领域开展攻关,推动采煤作业向智能化转型,实现了矿工从“体力劳动者”向“技术操作者”的转变,让黑拉嘎在矿用高端装备领域一举成名。
2022年,与中铁工程装备集团有限公司合作研发的世界首台矿用机动型硬岩掘进机——“凉都号”全断面岩石隧道掘进机(TBM),在六枝特区聚鑫煤矿投入实际应用。创下日进尺33米、月进尺525米纪录,并成功完成行业首例75米小半径转弯作业。2024年获“中国创翼”创业大赛“创翼之星”奖。
“‘凉都号’针对西南地区瓦斯治理巷道掘进的技术难点,具有整机长度短、机动性强、转场方便等特点。该设备搭载多项创新技术,显著提升了在复杂巷道环境中的适应能力,使施工安全性提高80%,作业效率达到人工的10倍。同时兼具节能环保优势,为煤矿岩巷施工提供了高效解决方案。”严斌介说。
在智能化制造赛道,贵州黑拉嘎自主研发的矿用智能信息集成系统,让信息调度指挥中心的大屏实时跳动着井下设备运行数据,实现“矿山大脑”智慧化管理。其研发的“绿色保水充填无人自动化采煤工法”,专门针对30度以上复杂煤层,该技术一旦应用将有效解决薄煤层开采效率低下的行业难题。
此外,为黑拉嘎提供控制系统的天信电器,还为六盘水多家煤矿企业提供智能化改造服务;安通风机公司在龙头企业支持下,研发的风机等通风设备已成功进入川滇市场。通过产业链协同,黑拉嘎已成为装备制造领域的“全科医生”。
贵州贵能投资是黑拉嘎的重要客户,旗下拥有19个在建煤矿和7个生产煤矿。相关负责人介绍:“我们每年设备采购预算约5亿元,维护支出约3亿元。过去因维修成本过高,许多设备被迫报废。自黑拉嘎投产后,我们公司主要设备均从该企业采购,故障设备也由其负责维修。仅维修服务一项,每年就可节约成本上亿元。”目前,贵州黑拉嘎直接服务六盘水地区174座煤矿,其服务半径300公里,可覆盖云南曲靖、昭通,广西百色,四川宜宾及贵州主要矿区。
“公司正按照‘边建设、边生产、边经营’的发展模式稳步推进。”严斌表示,“2024年实现销售收入2亿元,预计2025年将突破5亿元。我们计划五年内完成上市,构建‘机械化、成套化、信息化、智能化’的矿山装备研发体系,建设西南地区智能矿山装备研发中心,推动‘贵州制造’的能矿装备风行天下。”
从“制造”到“智造”,从“产品”到“平台”,贵州黑拉嘎构建了“制造+研发+服务+资本”的立体发展格局。制造板块深耕煤机装备生产领域,供应链板块实现配件销售与售后维保一体化服务,商业服务板块完成自主创新升级,金融板块则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提供资金支持推动公司销售收入逐年攀升。
“站在能源革命的时代坐标上,贵州黑拉嘎把握加速推进煤矿智能化建设之机,上高端、拓市场、强服务,不仅要驰骋在全国各地,还要奔驰到共建‘一带一路’国家,为六盘水打造‘重要的装备制造业基地’当好排头兵。”严斌说。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谢勇勇
编辑 鲁媛
二审 刘定珲
三审 孙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