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 | 大力财经
作者 | 豆沙包
近日,长沙中院的裁定,为广汽菲克的命运画上了句号。
因资产无法清偿债务,且不具备重整或和解条件,这家合资车企正式宣告破产。2010年,广汽菲克挂牌成立,承载着国产Jeep 的厚望。
广汽集团与彼时的菲克汽车豪掷超百亿元,在长沙经开区描绘出年产30万辆的宏伟蓝图。然而15年后,曾经热闹的厂区焊装线停止运转,展厅指示牌颜色褪去,最终在法律程序中走向终结。
回顾其发展历程,2016 年前后,自由光、指南者的推出,让广汽菲克迎来高光时刻。当年,其销量飙升至 22 万辆,国产Jeep 的广告遍布高速公路广告牌。但好景不长,三缸发动机引发市场争议,九速自动变速箱顿挫问题口碑发酵,加之紧凑型 SUV 市场竞争加剧,合资红利迅速耗尽。
自2018年起,广汽菲克销量持续下滑,库存车堆满停车场,终端优惠不断加大。
到2021年底,年销量不足3万辆,仅为巅峰时期的零头。
2022 年,月均销量不足千台,现金流枯竭,破产成为必然。
有人疑惑,广汽与Stellantis早期注资为何未能扭转局面?原因在于时间差。
当双方就追加资金达成意向时,新能源时代已彻底改变消费者偏好,燃油 SUV 即便大幅降价也难获订单。
从集团角度看,继续投入意味着吞下上百亿元沉没成本,而及时止损可将资源投向新能源业务。
大力财经认为这是一笔清晰明了的经济账,广汽与其在旧燃油产线持续亏损,不如将现金流注入正蓬勃发展的埃安及电池生态。长沙工厂近千亩工业用地、十多条生产线及大量零部件库存,经多轮公开拍卖无人接手。
潜在买家深知,燃油生产线技术改造成本高于购置新设备,土地重新立项耗时两三年。
最终,清算组只能拆零出售设备,择机收储土地,偿债比例仅能让债权人勉强接受。
这印证了在新能源快速变革下,燃油产能投资加速贬值。
广汽菲克的落幕,为整个合资格局敲响了警钟。
传统燃油合资品牌依赖的品牌光环、供应链效率、经销网络,在电动车时代优势不再。
消费者更青睐电驱带来的成本与体验优势,地方政府产业政策也向智能绿色领域倾斜。
合资方如果不能在本土市场迅速布局电动化与智能化,产能闲置的结局难以避免。
广汽集团在告别菲克的同时,加速内部新能源转型,预算、人力、供应链向埃安和昊铂倾斜。
国资背景主机厂如此,其他跨国品牌更需预留充足资金,应对中国市场快速的技术变革。
毕竟,这里技术换代速度远超管理层更迭速度。
破产后,国产Jeep售后备受关注,管理人已与第三方服务商确定保养及零配件供应方案,涉事债权人与车主权益进入司法程序。
但即便售后完善,消费者对品牌可持续性的担忧仍难消除。
合资品牌若想重获信任,除推出电动化产品,还需在技术升级与服务网络上明确路径、加大投入。
广汽菲克的倒下,不会即刻抹去Jeep的全球魅力,也无法否定燃油车在特定场景的价值。
但在中国这个竞争激烈的市场,类似落幕故事可能会继续上演。
大力财经认为厂商如果仍抱守依赖关税与合资红利的旧思维,大排量越野或豪华燃油车品牌恐重蹈覆辙。
相反,只有迅速整合智能驾舱、高压快充、直营生态,才有资格参与下一轮市场竞争。
广汽菲克的教训清晰可见。
在智能电动浪潮下,没有品牌能凭借过去成就高枕无忧。
无论是合资还是自主品牌,唯有速度够快、决策够果断,才能避免出现在下一次清算名单中。
而那些旧厂房与流水线,只能成为历史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