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0日,长城汽车迎来成立35周年之际,《人民日报》头版刊发专题报道《长城汽车坚持自主研发创新——着力做强做大民族品牌(走企业,看高质量发展) 》,全面呈现这家自主车企多年来的深耕积累与技术跃迁。
过去三十五年的造车实践中,长城汽车董事长魏建军始终坚持以技术为立身之本,以长期视角谋企业未来,以国家使命感贯穿发展主线。在“拼价值”与“拼低价”的分岔口上,他选择了一条更难但更稳的路径,探索出属于中国汽车工业的高质量进阶之路。
而在当前制造业寻求质变的关键阶段,央媒这一点赞报道,不仅是对企业本身的褒奖肯定,更是对领导人理念的高度认可。
魏建军在《人民日报》报道中表示,“未来,我们竞争的关键会从产业链的竞争升级为产业生态的竞争。”
回看在车市迷航、泡沫频生的这些年,魏建军并不是盲目扩张的热血玩家,而是那个守住底线的“逆行者”。他选择用长期主义,对抗汽车行业的浮躁与短视。
反对价格战,率先预警得到政策初步印证
新能源车市一度陷入补贴狂飙的“规模竞赛”,价格战成了入场的“通行证”。从“官降潮”到“对标价”、从“限时直降”到“高额置换”,这种恶性竞争的直接后果是,部分品牌陷入非理性竞争状态。
哪怕利润早就跌穿底线,哪怕亏损一路加剧,却要咬牙“卷到底”。
行业内曾出现的激烈价格竞争,他不跟风、不跟潮,多次公开放话,长城汽车不打价格战。
他看得更远,也更冷静,价格战确实能短期拉起销量,但代价是技术投入被挤压、产品创新被后移、品质红线被反复试探。
他并非空谈,而是在行业最“疯”的时候,果断“踩刹车”。
彼时,尽管不少业内人士意识到价格战不可持续,但公开明确反对的声音并不多。魏建军则旗帜鲜明地表达了拒绝参与价格战的立场。
这些坚持不是没有代价的。因为不激进,长城不少车型被吐槽定价不够卷;因为不跟风,一度也被质疑“反应慢”“不接地气”。有些细分市场的用户心智,确实被更狠的价格抢走了。
但魏建军从没改口。一个真正健康的企业,不靠砸钱撑规模,也不靠价格压同行。他不靠血拼价格赢市场,不靠打折“换吆喝”。
他坚持的是有质量的市占率,有价值的用户回馈。但在车市集体“卷到底”的氛围里,这样的坚守一度显得有些“格格不入”。
别人“拼刺刀”,他讲底线;别人讲让利,他谈价值,结果曾被部分声音认为策略保守。这个代价,长城汽车背负地很沉重。但魏建军很清楚,真正的护城河不是价格战的胜负,而是价值战的回头率。
不是不让利,而是让得有意义;不是不卷,而是拒绝“内耗”。在他眼里,品牌不能靠牺牲利润换规模,用户也不该被当成一场短期补贴战的“筹码”。长期主义,不是口号,而是对用户最深的尊重。
魏建军的“反其道而行之”,与政策举措步调一致。从商务部规范补贴乱象到国务院定调“规范竞争秩序”,他的前瞻性获得国家层面的初步印证。
而他坚守的产业底线,从来不只是价格这一道防线。
它是一个多维度的产业守护体系,在商业竞争上,反对以“牺牲”技术投入和品质为代价的恶性价格战;
在产品交付上,守住安全、可靠、耐用的品质红线;在产业布局上,坚持垂直整合掌握核心技术和产业链底线。
这种对底线的坚守,贯穿于长城汽车从研发、生产到市场策略的全过程,也正是这种系统性的“长期主义”和“底线思维”,让他在喧嚣中冷静,也让他此刻的坚持,与国家规范汽车行业、要求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导向高度契合。
国家政策措施密集出台,坚守底线的价值不谋而合
今年,国家重拳整治汽车行业乱象,多部委联动出击。这与魏建军长期坚守的“产业底线”理念,形成共鸣。
5月,商务部召开座谈会严打虚假销售套取补贴;5月底,工信部表态加大内卷式竞争整治力度;7月1日,中央财经委员会提出治理企业低价无序竞争;7月16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规范新能源汽车产业竞争秩序;7月17日,国务院国资委强调央企要高质量发展、要注重经营效益。
这一系列密集且强有力的政策组合拳,传递出国家层面坚决遏制行业“内卷”、引导汽车行业回归价值竞争的明确信号。
国家层面的回应印证了他的远见。
这恰恰证明他不是脱离实际的不接地气,而是更深层次地“接”了“地气”。究其根本,是他看得更远,“便宜车”不是人人敢买的车,真正让人安心的,是开得住、用得久。
国家规范市场秩序的目的之一,是引导行业良性竞争、优胜劣汰。而这正应了魏建军数年来一直在喊、在呼吁的几句话,不打价格战,守住利润安全线,回归价值竞争,不搞内卷。如今,呼吁变成现实、方向变成共识,他的坚持,也与国家政策规范方向相吻合。
当决策层以“规范秩序”“反内卷”“反不正当竞争”为行业划线,魏建军这位曾经的“逆行者”,以其坚守的“产业底线”与“长期主义”提供了有力支持。
从不打价格战到死守品质底线,魏建军不是在唱高调,而是一个在行业里打拼了35年的老汽车人,早就看透了虚火背后其实是“空心”。
魏建军的不打价格战,不是“轴”,是看清了商业规律;不卷低质,不是“拽”,是对行业未来有交代。那些当初被嫌慢一步的选择,现在正在变成产业博弈的新底线。
当国家接连出手整治乱象,那个曾经显得“太清醒”的声音,开始被更多人听见、听懂。
国家政策的导向与魏建军长期坚持的理念高度一致、不谋而合,他的理念具有前瞻性,并最终被国家层面的行动所验证。
长期主义契合政策导向,《人民日报》报道点赞产业坐标
正是在国家重拳整治行业乱象、大力倡导回归价值竞争和高质量发展的当下,《人民日报》对长城汽车的专题报道,其深意尤为凸显。
《人民日报》报道称,长城汽车“坚持自主研发创新,着力做强做大民族品牌”,这背后,是长城汽车以脚踏实地的长期投入,诠释了这一理念的落地实践。
它不仅是对一家企业35年坚持自主研发的肯定,更是对魏建军所秉持的“长期主义”和“产业底线”理念,与国家政策导向高度契合的有力背书。
魏建军的长期主义,不是一句口号,而是落在“安全、可靠、耐用”这些最基本、但最难的标准上。
比如长城的Hi4混动系统,在极端天气下的能耗、稳定性都做了三轮测试才推向市场,哪怕慢一点也不妥协。相比之下,行业内因过度追求速度和规模而忽视产品可靠性的现象时有发生,引发了用户关切。
“看起来热闹”的繁荣底下,如果藏着粗制滥造,就是整个行业的陷阱。现在回头看,魏建军的底线坚守,也正在被验证。
从国家层面,《质量强国建设纲要》强调,必须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培育以技术、标准、品牌、质量、服务等为核心的经济发展新优势,坚定不移推进质量强国建设。近年国家多次强调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打击“粗制滥造”。
这份对长期主义的坚持,在2025年7月18日,再一次迎来了回应。
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市场监管总局联合召开新能源汽车行业座谈会,部署进一步规范新能源汽车产业竞争秩序工作。
《人民日报》发布的专题报道中,则直接点名长城汽车做强做大民族品牌,强调其“拧成一股绳,以垂直整合做强汽车产业”。
从被同行不理解,到被主流政策不谋而合,再到权威媒体点赞头版刊发,魏建军用时间证明了什么是真正的产业耐力。
这场持续数年、穿越多轮行业喧哗的长期博弈中,他没有用投机心态回应竞争,也没有拿数据包装胜负。他始终围绕一条主线,技术要站得住,产品要对得起用户,企业要“活得”长久。
这,正是魏建军所践行并最终被验证的长期主义精髓。不是写在PPT上的远景,也不是资本故事里的伴奏曲,而是一次次在诱惑面前“踩刹车”、在泡沫面前讲真话、“反内卷”的勇气。它看起来慢,但走得远。
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关键不在于谁卷得猛,而在于谁扛得久。
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长城集团在技术创新上持续发力,累计授权专利近3000项,其中新能源汽车领域超过1100项,双双位居中国自主品牌前列。
其研发投入连续三年突破百亿元,并已搭建起覆盖智能新能源、越野技术和全球化布局的完整体系。
在全球市场,其销售网络延伸至170多个国家和地区,海外渠道超过1400家,累计出口超200万辆,全球服务用户突破1500万。
这些成绩背后,是魏建军始终未变的初心,不仅要让中国汽车走出国门,更要赢得全球尊重。
魏建军没做“流量明星”,却成了产业理性回归的坐标。《人民日报》点名点赞头版报道,是迟到的掌声,也是对他坚守长期主义的有力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