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汽车从相关渠道获悉,为遏制“零公里二手车”乱象,工信部拟推行“新车登记后6个月内禁止转为二手车”政策。
那些崭新锃亮、里程不足50公里却以“二手车”身份流通市场的车辆,即将走向末路。
什么是“零公里二手车”?
关于“零公里二手车”,目前尚无权威的官方定义,业内通常指的是那些已完成车辆登记手续,名义上属于“二手车”,但实际行驶里程几乎为零的新车。事实上,零公里二手车在市场上早就存在,最初称为“包牌包税车”,价格比正常价格偏低。
据《中国证券报》报道,中国汽车品牌极氪、哪吒汽车被曝通过虚报销量来实现激进的销售目标,其中哪吒虚报的销量超6万辆。报道称,这些公司在车辆尚未出售给买家之前就给车辆上保险,按照中国汽车行业登记惯例,这样做能让车企提前把这部分汽车记作销量,从而完成月度和季度销售目标。
从某种程度上来讲,“零公里二手车”扰乱了新车销售与二手车交易的正常秩序,破坏了市场真实供需关系,造成市场数据失真。对消费者而言,看似捡了便宜,但在后续使用中还会带来一系列的售后服务等权益问题。
打开任意二手车平台,输入“零公里准新车”,跳出的结果令人咋舌。中国汽车流通协会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二手车市场中,登记不足3个月且里程低于50公里的车辆占比高达12.7%,其中新能源车超六成。
“新车中的二手车”从何而来?
主要来自三条灰色路径:
一、车企“冲量车”:经销商为完成销量目标,提前将车辆上牌充当销量,实际未交付真实消费者;
二、出口套利车:商家将国内新车上牌后伪装成二手车出口,规避高额关税和监管;
三、厂商“资源车”:车企将滞销车型自行注册为二手车,美化销售数据并快速回笼资金;
长城汽车董事长魏建军在行业论坛上直言不讳地指出:“三四千家二手车平台都在卖零公里车,这是行业毒瘤。”一席话揭开了行业遮羞布。
甜蜜陷阱:消费者捡漏背后的真实代价
表面看,零公里二手车似乎是“完美捡漏”——比新车便宜一大截,车况却崭新如初,但甜蜜表象下暗藏三重风险:
1、质保缩水:新能源车三电系统(电池、电机、电控)质保通常仅限首任车主,过户后权益自动丧失;
2、车源隐患:2025年多地消费者投诉,购买的“新车”实为已上险甚至过户的零公里二手车;
3、保值陷阱:当消费者再次转手时,车辆在法律上已成为“三手车”,残值率可能直接腰斩。
更令人担忧的是,部分商家甚至伪造购车APP页面,诱导消费者将购车款打入非关联公司账户,涉嫌欺诈。
180天冻结期对哪些人影响最大?
工信部此次拟推行的“半年冻结期”,直击行业七寸。对依赖快速周转的二手车商而言,这无异于致命打击:
二手车合理库存周期仅30天左右,新规要求压车180天,资金压力陡增;若车辆在冻结期内跨年,车龄凭空多一岁,保值率再遭重创。
经销商同样压力山大。2025年上半年,相关数据显示,全国乘用车库存峰值达345万辆,库存周期已达54天。若新政导致库存周期进一步拉长,叠加厂家持续压库,部分经销商资金链可能断裂。
多部门围剿,灰色地带生存空间归零
为了彻底整治该乱象,这场整治风暴绝非工信部单兵作战:
商务部:推动建立全流程监管与信用评价体系;工信部:祭出“半年禁令”绝招;行业协会:建立二手车出口唯一编码制度,确保车源可追溯;车企自律:奇瑞、比亚迪等已启动经销商违规上牌追责机制;中汽协同步发布行业倡议,明确反对无底线价格战,呼吁健康竞争。
消费者指南:新政时代的理性之选
面对政策剧变,消费者购车决策需更审慎:
1.慎防“清仓陷阱”:新政出台前,警惕车商抛售零公里二手车,务必核实车辆权属与质保条款;
2.新能源车重点核保:购买二手电动车时,要求卖家提供三电系统剩余保修期书面证明;
3.拒绝异常低价:对低于市场价15%以上的“准新车”保持警惕,低价背后常隐藏权属纠纷;
4.验车要彻底:使用第三方检测平台查验维修记录和出险历史,避免事故翻新车。
总之,任何好看的东西都有其迷惑性。当政策利剑斩断灰色利益链,阵痛不可避免,但虚假繁荣的泡沫破灭后,终将露出市场的坚实基底。对消费者而言,少一些套路陷阱,多一些透明保障;对企业而言,少一些数据游戏,多一些产品打磨——这或许才是中国汽车市场走向成熟的必经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