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任何一家新能源汽车展厅,扑面而来的景象都高度一致:横贯中控台的巨大屏幕如同数字瀑布,下方两个无线充电板如同标配的基座。这就是当下中国电动车设计的集体面孔——高度趋同,个性模糊。这种设计背后的逻辑是什么?它又正在给中国汽车的向上之路埋下怎样的隐患?
“省”出来的同质化:成本与风险的双重枷锁
巨屏与无线充电的泛滥,其核心驱动力是极致的成本控制与风险规避。这套方案已形成高度成熟的模块化供应链,车企只需采购现成部件稍加修改,就能快速装车。这为车企节省了巨额开支: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与价格战压力下,这套“省心省钱”的方案自然成为车企难以抗拒的选择。
消费者的“思维钢印”:电车=大屏?
更深层的固化力量来自于消费者认知。不知不觉间,“电动车就该有大屏、大沙发”的思维定式已深入人心。车企在巨大的市场压力面前,更倾向于“投其所好”而非“冒险创新”——与其挑战未知,不如稳妥地迎合主流预期。这种双向作用,最终将设计锁死在同质化的轨道上。
海外口碑崩塌:从“惊艳”到“嘲讽”
前几年,中国电动车凭借新颖设计和智能体验,在海外赢得一片赞叹,“酷”、“梦幻”、“先进”是常见标签。然而风向正在剧变。
“怎么还是这个样子?这是个玩具吧?”“难道是买平板送车吗?”——类似的海外评论日益增多。更令人警醒的是,当人们无法辨识品牌时,竟会直接断言:“这一看就是中国车。”戏谑与嘲讽意味渐浓。中国电动车正滑向如同泛滥电子手表、手环般的境地——新鲜感耗尽,吸引力锐减。
高端化之殇:同质化是致命毒药
同质化设计对冲击高端市场的杀伤力尤为致命。高端品牌的核心价值在于独特性与稀缺性带来的心理满足与身份认同。
更可怕的是审美灾难: 当屏幕亮起,仪表盘、导航、娱乐界面各自为政,五颜六色的图标与信息在眼前争抢闪烁。此刻,用户仿佛置身于嘈杂的电子集市——这与高端产品所追求的简洁、和谐、内敛背道而驰。如果再辅以花哨闪烁的氛围灯,整体质感更是滑向不可控的深渊。
根源探析:设计体系与美学哲学的集体缺失
许多人对解决设计问题嗤之以鼻:“以后设计好看点不就行了?”这种论调恰恰暴露了对设计的轻视与对设计体系复杂性的无知。
中国汽车产业在美学积淀与原创设计理念体系上存在明显短板:
破局之道:尊重设计,构建体系,拥抱东方
“起步晚”已不能成为借口。新能源征途已逾十年,传统积淀更久,打造独特设计语言迫在眉睫:
当电动车成为时代主流,真正的竞争壁垒不仅是三电技术,更是直击心灵的审美体验与文化共鸣。中国车企必须跨越“屏幕内卷”的低维战场,在设计的深海中锻造自己的语言。唯有当百车真正拥有百态,方能真正行于天地皆自由,让中国设计之光映照四方。
当屏幕成为流水线标配,设计便沦为最昂贵的成本。 下一个十年,中国电动车企的决战之地,不在电池密度,而在方向盘上的审美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