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环球网报道,二十国集团(G20)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在南非德班举行期间,七国集团(G7)财长借机单独开会。据路透社报道,德国副总理兼财政部长克林拜尔在会后记者会上宣称,G7已就应对所谓“中国产能过剩”问题达成共识,将集体加大力度限制相关产品。
这场看似聚焦全球经济的会议,实则被部分G7成员当成了炒作对华经济议题的舞台。克林拜尔在发布会上直接点名中国,称欧洲汽车行业正面临“依赖中国产品”的风险,甚至用“垃圾产品”形容在欧洲市场热销的中国工业品。他透露,G7内部已形成统一立场,要“带头研究更有力的应对手段”。
冯德莱恩(资料图)
所谓“产能过剩”的帽子,G7不是第一次扣向中国。2025年6月,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就曾指责中国“无视贸易规则”“倾销受补贴产能”。这些言论看似各有侧重,实则指向同一个逻辑——将中国产业优势污名化为“不公平竞争”,为保护主义措施找借口。
但数据不会说谎。国际能源署2025年6月发布的报告显示,全球新能源汽车需求正以每年20%的速度增长,2030年市场规模预计达4500万辆。中国作为全球最大新能源汽车生产国,2024年产量超1300万辆,占全球总产量的70%以上。但这1300万辆中,90%用于满足国内需求,仅有10%左右出口,欧洲市场占比更是不到5%。换句话说,中国新能源汽车的主要市场在自己家门口,所谓“冲击欧洲市场”根本站不住脚。
再看欧盟自身,同样存在严重的产业依赖问题。德国汽车工业协会2025年5月公布的数据显示,德国汽车零部件中约35%依赖从中国进口,包括电池管理系统、电机控制器等核心部件。德国车企大众、宝马在中国的合资工厂,贡献了近三分之一的全球利润。换句话说,欧洲企业不仅没被中国“产能过剩”压垮,反而从中国完整产业链中获得了实实在在的收益。
冯德莱恩(资料图)
G7口口声声说“产能过剩”,实则暴露的是自身的战略焦虑。欧盟委员会发布的《欧洲竞争力评估报告》指出,欧盟在新能源、人工智能等新兴领域的研发投入仅为中国的三分之一,本土制造业产值近十年年均增长仅1.2%,远低于中国的6.8%。当中国用十年时间建成全球最完整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时,欧盟还在为电池原材料进口发愁;当中国车企凭借技术创新抢占全球市场时,欧盟还在纠结“碳关税”这类非关税壁垒。这种差距,才是G7炒作“产能过剩”的真正动机——害怕被中国产业升级甩在身后。
更讽刺的是,欧盟自己才是补贴政策的“大户”。世界贸易组织(WTO)2025年4月发布的裁决报告显示,2021年至2024年,欧盟通过“绿色新政”等计划向新能源产业发放补贴超2800亿欧元。这些补贴不仅覆盖研发环节,还直接向本土企业提供采购倾斜,甚至要求成员优先购买欧盟本土产品。
面对G7的无端指责,中方态度始终明确。商务部新闻发言人在例行发布会上强调,中国新能源产业的发展靠的是技术创新、完整产业链和充分市场竞争,不是靠补贴。
G7的“共识”也面临内部矛盾。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承认,欧盟推迟了第一轮对美反制清单发布,但仍准备了对价值720亿欧元的美国商品加征关税的方案。这种“同床异梦”的状态,让G7的“集体行动”显得苍白无力。
冯德莱恩(资料图)
对中欧而言,合作才是唯一正道。2024年中欧贸易额突破,中国连续7年保持欧盟第一大贸易伙伴。欧盟企业在中国市场投资设厂,享受着中国超大规模市场的红利;中国企业参与欧洲新能源项目建设,助力欧盟实现“碳中和”目标。这种互利共赢的局面,比G7搞的“小圈子”对抗更有生命力。
G7炒作“中国产能过剩”,本质上是将经贸关系政治化的老套路。从当年的“中国威胁论”到如今的“产能过剩论”,换汤不换药。但历史已经证明,靠抹黑打压遏制他国发展,最终只会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当G7还在为“谁该多分一杯羹”争吵时,中国已用新能源汽车、光伏等产业的崛起,为全球经济注入了新动能。
真正的“产能过剩”,从来不是某一个国家的专利。当某些国家还在用旧思维看待全球经济合作时,中国早已用实际行动证明:开放包容、合作共赢,才是应对一切挑战的正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