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法兰克福机场,红旗E-HS9作为VIP接待车迎来送往,彰显中国豪华车的高端形象。而在本土新能源市场上,这个拥有近70年历史的民族品牌却在激烈竞争中难觅踪影。
2025年6月,纯电动中大型汽车销量榜单上,红旗EH7仅以229辆的惨淡成绩位居第20名,不及第一名小米SU7的百分之一。与此同时,红旗天工系列三款新能源车型月销量均未突破千辆大关,“红旗新能源战略重要支点”的定位多少有些刺眼。
当小米SU7单月销量突破2万辆,当比亚迪新能源半年销量突破200万辆,红旗高管们或许在思考:“国车”的品牌资产和实验室里的技术优势,为何无法转化为经销商展厅里的销售优势?
红旗新能源销量遇冷
2025年上半年全球新能源车销量达910万辆,中国市场贡献了550万辆,全球占比突破60%。政策支持下,“以旧换新”补贴最高达2万元,购置税减免延续,共同推动市场爆发。
然而,红旗却在这个火热市场中遭遇寒流。
2025年第一季度,红旗品牌销量达10.91万辆,同比增长8.8%,其中新能源产品销量2.2万辆,渗透率仅20%。上半年整体表现看,红旗品牌销量达22.5万辆,同比增长11.8%。
这些增长主要依靠传统优势车型。以全新红旗H5和新红旗HS5组成的“双5”组合,一季度销量合计7.1万辆,同比增长10%,成为销量支柱。而真正代表转型方向的新能源产品占比仍然有限,销量最好的新能源车型E-QM5还是一款主打网约车市场的车型。
在行业整体新能源车渗透率已经超过50%的当下,红旗的新能源转型明显掉队了。
尽管推出了悦意、天工等新能源系列车型,但市场反响却异常平淡。作为红旗新能源战略的核心支柱,天工系列三款车型月销量均未过千,在市场上几乎“查无此车”。6月销量数据更显示,红旗EH7仅售出229辆,在同类产品中垫底。
与行业黑马对比更显尴尬。同期小米SU7销量突破2万辆,小鹏P7+也突破6000辆,新势力品牌集体碾压传统豪强,就连红旗也逃不过时代的车轮。
有业内人士指出,红旗新能源产品存在明显短板,比如:设计缺乏科技感和时尚感,难以吸引年轻消费者,同时价格与配置不匹配,缺乏竞争优势,尤其是智能化程度不足,无法满足当下消费者对科技感的需求。
更令人担忧的是,红旗在营销策略上的固执,不过分地说,红旗仍在沿用传统燃油车时代的营销方式,在强调用户体验和社群运营的新能源市场显得格格不入。
前不久,红旗在长春举办了主题为“红旗正当红”的粉丝嘉年华活动。活动在红旗创新大厦举行,展示了用户共创成果,并发布了红旗用户成长体系。这显示出红旗正试图向用户侧倾斜,加强与粉丝的联系。
然而,如何将此类活动的热度有效转化为用户对核心产品技术的深度认同和口碑传播,仍是一个待解的难题。换言之,活动的氛围与产品的市场反馈如果不成正比,也只是赔本赚吆喝。
技术与感知的巨大鸿沟
7月15日,中国一汽2025年科技大会上,红旗展示了雄心勃勃的技术蓝图。新发布的阩旗技术“SIGHT(洞见)531”发展战略,宣布未来五年将围绕安全、智能、绿色、健康、美妙五大基因,攻克558项关键核心技术——其中全域智能179项、全链绿色173项。
目前,红旗已经构建了三大技术平台架构:“红旗·天工”纯电平台、“红旗·鸿鹄”混动平台、“红旗·九章”智能平台。从参数层面来看,红旗的技术竞争力是有的,纯电平台全域900V、电驱最高效率96%、零下10度电量保持率98%的低温电芯、常温充电缩短至12分钟,这些放到纸面上绝对拿得出手。
红旗在智能驾驶领域投入巨大。司南智驾系统分为司南100、司南500、司南1000三个层级,最高可实现特定区域无人驾驶。灵犀座舱则主打“视听嗅触知”五觉体验,号称可化身咖啡馆、午睡间和KTV,然而这些超前技术在实际交付车型中却未能充分体现。
显而易见,红旗是打算走一条以技术撬动市场的“正道”的,而从参数和规划来看,红旗也绝对是在研发和技术上大手笔投入的,但纸面上的优势并没能变成消费者体感上的优秀。
尤其是智能化方面,消费者对已交付红旗新能源车型的智能化体验评价普遍不高,座舱交互体验与造车新势力差距明显,可偏偏天工系列还以“智能化”为主产品标签。技术与用户感知之间存在巨大鸿沟,而近期业内关于一汽集团拟控股大疆卓驭的传闻,似乎也佐证了这一点。
转型解题如何解决?
据悉,针对红旗新能源车销量不佳的问题,红旗内部即将开启新一轮改革,而在笔者看来,红旗要想解决当前的困境,必须从以下三个方面全面出击。
第一,技术平台加速落地。根据阩旗技术新战略,“红旗·天工”纯电平台将升级同轴电驱、宽温域电池等系统;“红旗·鸿鹄”混动平台拓展增程路线,革新混动专用发动机;“红旗·九章”智能平台升阶端到端大模型、舱驾一体芯片。
升级方向符合行业趋势,可问题在于落地效率如何,市场已经“厌烦”纸面上的“大饼”了,红旗必须尽快落地上述领先技术,并形成一波强势新品攻势,用产品体验证明自己的技术领先实力。
第二,新能源车重新定位。一汽是国内汽车集团中,唯一一个没有打造全新新能源高端品牌的,这一选择当然与其本身就拥有“红旗”这个高端品牌有关,红旗直接推出新能源车也确实可以借力品牌本身的认知度完成迅速落地。
然而,这样的做法也有弊端,红旗的“国车”身份既是资产也是枷锁——独立新品牌可能稀释红旗的符号价值,不独立又难以摆脱燃油车认知。在同一个品牌下想同时运营好燃油和新能源车两种车型,对企业而言是极大地挑战,这也是为什么传统车企都选择另起炉灶打造新能源品牌,并重新搭建渠道和营销体系的原因。
目前来看,红旗并没能解决燃油车和新能源之间的内耗和冲突,反而让两种技术路线的车型都模糊了定位和标签,红旗已经开始做新能源的渠道直营建设,但起步太晚了,必须加速。
第三,谋求高端市场差异化突破。在高端新能源车市场,红旗其实是具备先天优势的,除了主流市场之外,红旗还具备在超豪华车细分市场的破局机会,国雅、国耀、国礼都是其他品牌难以企及的产品,红旗应该抓住这一机会,在超豪华细分领域加快新能源车转型,以此带动其在主流价位区间的销量。
现阶段,红旗面临的考验在于能否以用户听得懂的语言,讲好新能源时代的技术故事。当“全维安全”成为产品标签,当“无感触发”的服务成为日常体验,当充电12分钟成为常态,这个承载民族汽车工业希望的品牌,才能在新能源赛道上真正迎风飘扬。正如红旗在品牌宣言中所承诺:“以实干换信赖,以安全守底线,以体验定标杆”。
“技术巨人”的转身虽慢,但每一步都重若千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