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能源汽车市场整体保持增长韧性的同时,燃料电池汽车却交出了一份令人忧虑的成绩单——销量同比大幅下滑。高工氢电产业研究所(GGII)《燃料电池汽车数据库》(交强险口径)统计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国内燃料电池汽车(以下简称“氢车”)上牌销量为1947辆,同比下滑22.5%。
示范城市群计划收官之年已过一半时间,燃料电池汽车的销量没有迎来预期中的爆发反而同比下滑,在全球能源转型的大背景下,燃料电池汽车曾被寄予厚望,如今却陷入增长瓶颈,其背后的深层逻辑与破局路径值得深入探讨。
产业发展的“冰火两重天”
作为新能源汽车的重要技术路线之一,燃料电池汽车凭借零排放、长续航、加氢快等特性,长期以来被视作破解商用车电动化难题的关键方案。我国自“十三五”以来便将其纳入战略性新兴产业,通过政策扶持推动产业链从无到有、由弱到强。
截至2025年6月,燃料电池功率密度较2018年提升达60%以上,BOP和核心部件的国产化率突破80%以上,系统成本更是以倍数级大幅下降,加氢站数量也突破500座,国内初步形成了“制储氢-燃料电池-整车应用”的产业链雏形。
然而,与纯电动汽车的爆发式增长相比,燃料电池汽车始终未能突破“小众”标签。2024年我国燃料电池汽车销量不足8000辆,还不到纯电动汽车销量的1%。进入2025年,这一差距进一步拉大——上半年销量同比跌幅超过22%,这种“冰火两重天”的景象,折射出氢车产业发展正遭遇阶段性瓶颈。
燃料电池汽车销量不振的三大因素
燃料电池汽车上牌量大跌背后实际上有多重原因导致,归结起来主要分三类:政策的摇摆不定、成本与基础设施的掣肘、技术与市场的供需错配。
首先是政策的不确定性给氢车的行业发展蒙上阴影。过去几年,燃料电池汽车的增长很大程度上依赖政策“托底”。2021年启动的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政策,通过中央财政补贴带动了多地产业投资热潮。但随着示范期将于2025年底结束,补贴政策逐步退出,而新的支持政策尚未明确出台,市场瞬间陷入“政策空窗期”。企业不敢贸然扩产,相关方购车意愿骤降,形成连锁反应。
其次,成本与基础设施的“双重枷锁”制约了氢车的推广规模扩大。成本高企始终是横亘在燃料电池汽车面前的“大山”。当前燃料电池系统价格已降到2000元/kW级,但相比燃油车的发动机成本依然偏高不少。使用端的负担同样沉重:加氢站单站建设成本高达1500万元以上,导致全国加氢站密度上不去;氢气终端售价维持在35-40元/公斤,一辆重卡加氢一次的成本比柴油车高上不少。这种“购车贵、用车贵”的双重压力,让本就对成本敏感的商用车市场望而却步。
第三,技术与市场的“供需错配”影响了氢车的市场化。目前燃料电池汽车主要面向商用车市场,但实际运营中暴露出的问题削弱了市场信任。某物流企业反馈,其采购的燃料电池重卡多次遇到系统故障,氢耗指标也与宣传数据不符;此外,产业链协同不足导致“各自为战”:制氢企业与整车厂缺乏联动,氢气品质标准不统一;车企研发与用户需求脱节,产品迭代速度跟不上市场变化。这种“技术供给”与“市场需求”的错配,使得燃料电池汽车难以形成好的口碑效应。
破局之路:从“政策依赖”到“市场驱动”
面对销量下滑的困境,燃料电池汽车产业需要摆脱“政策输血”的路径依赖,转向“技术突破+场景落地”的双轮驱动。
当务之急是明确后续支持政策,为市场注入信心。可借鉴纯电动汽车的发展经验,将补贴从“购车端”转向“生态端”——加大对加氢站建设、绿氢制取的补贴力度,对加氢站土地审批、电价气价给予政策倾斜。同时,建立跨区域的氢能基础设施协同机制,在京津冀、长三角等重点区域打造“加氢走廊”,解决长途运输加氢难题。
技术要攻克“降本增效”的难关,企业需在核心技术上实现突破:加快低铂催化剂等材料的开发,进一步降低燃料电池系统的成本;此外推广可再生能源制氢技术,通过光伏制氢、风电制氢等路径,将绿氢成本控制在20元/公斤以内。同时,推动“车-站-氢”协同创新,推广油氢合建站、站内制氢加氢一体化等;建立氢气质量追溯体系,确保不同加氢站的氢气品质一致。技术突破带来的成本下降,才能让燃料电池汽车在商用车市场具备与柴油车、纯电动车竞争的底气。
市场推广上应聚焦“场景验证”的突破,燃料电池汽车的推广需从“通用市场”转向“场景定制”。在港口、矿区等封闭场景,可依托固定路线和集中加氢需求,率先实现商业化运营;在城市渣土车、冷链物流等领域,通过“车电分离”“氢价锁定”等模式降低用户初始投入。山西某物流园区的试点显示,在氢气富余的地区,燃料电池重卡在固定线路运输中,单公里运营成本已接近柴油车,若叠加碳减排收益,完全具备商业化潜力。通过场景化验证积累用户信任,再逐步向更广阔的市场渗透,是燃料电池汽车走向普及的现实路径。
2025年上半年的氢车销量的下滑,或许是燃料电池汽车产业从“政策驱动”向“市场驱动”转型的阵痛。这一领域的突破不可能一蹴而就,但只要产业链各方聚焦技术创新、完善生态建设,燃料电池汽车终将在商用车电动化、氢能社会构建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前路漫漫,新的国家政策终会到来,但此时此刻,信心和希望才是穿越行业严冬的燃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