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欧洲街头到曼谷夜市,燃油摩托正在悄然退场,电动两轮车正接过城市通勤的接力棒。
这背后不仅是消费偏好的变化,更是政策的推动。欧盟设定2030年减排目标,东南亚提供购车补贴,就连一向偏好汽车的美国,也开始转向更轻便的出行方式。
这让一众中国品牌迎来了机会窗口。小牛,就是最早冲出去的那一批。
2024年,小牛电动实现营收32.88亿元,全球销量突破92万辆,海外销售16万辆,同比增长52%,覆盖52个国家和地区。
对小牛而言,出海不是顺风而动,而是逆势先行。
图源:niu
小牛电动诞生于一个价格战拉满、竞争白热的节点。
2015年,国内两轮电动车市场正值混战,雅迪、爱玛等头部玩家纷纷围绕“千元车”展开攻防,主打外卖和通勤场景。
而成立不久的小牛,却反其道而行,把锂电池、智能系统、先锋设计塞进一辆高于市场均价一倍的电动车里。
一番操作,让它迅速脱离“工具车”形象,也一度被媒体誉为“两轮电动车里的特斯拉”。
同年,首款产品NS1登陆京东众筹,最终筹得 7202 万元,完成率达1440%。
同年,小牛携该产品亮相米兰EICMA 国际车展,意外引起多个欧洲经销商关注,小牛也由此萌生了出海的想法。
图源:niu
2016年,小牛正式开启出海征程。他们将首站锁定在德国——这个欧洲电动两轮车渗透率最高、准入门槛也最高的市场。小牛的逻辑很清晰:如果能征服挑剔的德国消费者,进入其他市场也将水到渠成。
为此,小牛团队在短短半年内对首款产品N1S进行了70余项优化改进,以适应欧洲市场需求。
与雅迪、爱玛等以低价切入海外市场不同,小牛始终坚持中高端定位。改进后的NQi 在德国上市时定价 2699 欧元,约合当时人民币2万元,高于不少德国消费者的月薪水平。
但依托便携式锂电池、加宽车把、大尺寸轮胎和高速巡航等本地功能优化,小牛逐步打开市场,成为城市中产偏爱的环保出行选择。
图源:niu
小牛自2017 年推出 UQi 和 MQi 两大高端系列以来,在欧洲市场的销量一直稳步上升。截至2024 年,其欧洲区销售额已达到约1.7 亿元人民币。
近年,受美国高关税政策影响,小牛将战略重心从欧美市场转向新兴地区,东南亚成为重点布局区域。
在减排与空气污染压力下,印尼、泰国、越南等国陆续出台政策,推动摩托车“油改电”,为电动两轮车释放了广阔市场空间。
其中,印尼政府已开始直接发放购车补贴,最高可减免700万印尼盾(约合人民币3000元)。
小牛顺势进入这一市场,目前已在泰国建设生产基地,并加快在越南、印尼等国的渠道和市场布局。截至目前,东南亚业务占小牛总营收的约5%,并在稳步提升。
小牛出海的核心理念很明确:全球化的前提是本地化。从产品设计到运营模式,必须因地制宜。
以欧洲为例,当地用户身材普遍高大,街道常见碎石路面和起伏不平的地形。针对这些特点,小牛在尺寸和结构上做出明显调整:增大脚踏板空间、加宽车把、将轮胎从12英寸升级至14英寸,以提升减震性能和骑行稳定性。
图源:niu
美国市场的使用场景则完全不同。当地用户通勤仍依赖汽车,电动两轮车更多作为休闲和短途代步工具。为此,小牛逐步提升ebike 和电动滑板车在产品线中的占比,以适应当地市场特征。
东南亚面临的则是成本问题。锂电池价格高企,让电动摩托车远贵于燃油车,销量自然低迷。对此,小牛在新加坡、马来西亚与印尼等地试点推出“换电”服务,通过电池租赁降低用户初始购车成本。
截至2024年,小牛在全球累计销售超过500万台智能两轮电动车。
Mordor intelligence数据显示,到2025年,全球电动两轮车市场规模预计达到1286亿美元,2029年将增长至1814亿美元,年均增速为9%。
图源:Mordor intelligence
在区域市场中,欧洲增长显著,德国2024年市场规模已达46.7亿美元,俄罗斯则在政策刺激下具备高增长潜力。
印度市场同样迅速扩张,2024年销量已达到114万辆,同比增长33%。
中东加速转向电动出行,阿联酋推进最为迅速;北美市场则保持稳步增长,预计2033年规模将达28.4亿美元。
全球市场正在由点到面全面提速,电动两轮车正处在一个清晰、持续的增长周期中。卖家可重点关注该赛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