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峰品牌营销笔记——
一部下沉市场的“中国式生存启示录”
可口可乐与百事构筑的铁幕下,一瓶来自内蒙古的汽水用“三轮车哲学”和“啤酒瓶策略”,撬动了年销32亿的财富神话。
01 草根基因:三轮车上的商业洞察,破解巨头盲区
上世纪90年代,蹬着三轮车在呼和浩特街头推销饮料的王庆东,不会想到自己创立的“大窑汽水”日后会成为抗衡国际巨头的民族品牌。这位曾经的酒水经销商,在餐饮渠道摸爬滚打中发现两大痛点:消费者渴望高性价比佐餐饮料,而餐馆老板亟需高利润产品替代啤酒。
当时饮料市场两极分化:国际品牌的小瓶装利润微薄(终端每瓶仅赚0.6元),老国货则定价虚高(如248ml北冰洋售价6-8元)。王庆东从中撕开一道裂缝——推出 520ml玻璃瓶装汽水,定价5元,打出“比啤酒便宜,比可乐体面”的定位。
这一设计暗藏玄机:
容量心机:北方人“大碗喝酒”的豪爽与南方大排档的性价比需求,被一瓶汽水同时满足;
利润杠杆:进货价仅1.46元/瓶,终端售价达5-8元,毛利率超70%,是可乐的3倍以上;
场景绑定:绿色波浪纹玻璃瓶身模仿啤酒瓶,开盖时“嘭”的清脆声,无缝融入烧烤摊的碰杯文化。
凭借这一模式,大窑迅速攻占北方数十万家餐饮店,85%销量来自烧烤摊、火锅店等场景。
02 渠道革命:让利驱动的“蚂蚁雄兵”网络
大窑的渠道策略被业界称为“三轮车2.0版”:用极致让利发动经销商“人海战术”。
三级利润分配:
▶ 经销商进货价17.5元/箱(12瓶,合1.46元/瓶)
▶ 二批商开票价25元/箱(买5赠1,合2.08元/瓶)
▶ 终端售价5-8元/瓶,单瓶毛利高达3-4元
轻资产扩张:绕过商超的高额条码费、堆头费,专注餐饮终端;
标准化服务:1人1车服务250家店,执行“铺市+陈列+试饮”三板斧,试饮转化率超40%。
数据印证威力:2019-2023年经销商从200家暴增至2000家,华北大区市占率突破45%。
03 硬汉经济学:吴京代言与性别消费的破局
当元气森林以“0糖0脂”主攻女性市场时,大窑选择了一条反共识路径——锚定25-45岁男性群体。
代言人策略:斥资1000万签约吴京,广告中他绷紧肱二头肌举起大窑,传递“力量感”与“社交认同”;
情感符号设计:瓶身波浪纹增强握持摩擦力,金属瓶盖开启声模拟啤酒仪式感;
用户画像成果:核心用户中男性占比67%,客单价较行业均值高40%。
一句“喝大窑,大汽水”的超级口号(华与华800万策划费打造),将产品特性升格为身份标签。
04 资本博弈:KKR入局后的全国化豪赌
2025年7月,美国私募巨头KKR收购大窑85%股权的交易获批,将品牌推至转型拐点。资本加持下,大窑开启双线突围:
供应链攻坚:在辽宁、吉林等新建5大生产基地,陕西工厂使运输半径缩短300公里,降低物流成本;
年轻化实验:春节营销中推出AI大使“Mr.D”,以“潮饮就窑chill”话题攻占小红书,三里屯互动大屏单日引流超10万人次。
但隐忧随之浮现:
健康化滞后:无糖产品仅占营收8%,远低于行业35%均值;
产品单一化:80%收入依赖两款经典汽水,新推沙棘汁等健康饮品反响平平。
05 启示录:国货生存的“非对称作战法则”
大窑的崛起揭示新消费时代的三重生存法则:
1、场景重构>品类竞争
在巨头忽视的烧烤摊、大排档构建“餐饮社交货币”,避免与可乐在商超硬碰硬;
2、渠道共荣>压榨式分销
“终端暴利”策略让夫妻店年增收数万元,形成自发推广网络;
3、价值锚定>功能营销
一瓶汽水承载面子(大瓶体面)、里子(低价解腻)、圈子(男性社交)三重需求。
结语:草根品牌的现代化命题
王庆东的三轮车,终被资本装上火箭引擎。KKR入局后,大窑面临终极拷问:
如何在全国化扩张中守住5元价格底线?
如何在健康浪潮下打破“高糖大瓶”的认知枷锁?
如何避免重蹈某凉茶品牌“渠道反噬”的覆辙?
答案藏在创始人那句朴素箴言里:“定价超过6块,必死无疑”。当资本要求ROI,而消费者只要“大碗便宜”,这场博弈将定义谁才是中国饮料市场的真正主角。
那些读懂中国的人,终将在自己的主场赢得掌声。
(注:文中数据综合自行业报告及企业披露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