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包括罗马仕在内的一些充电宝品牌,被航空部门点名,禁止上飞机。原因是在高校宿舍和飞机上都出现了严重的充电宝自燃的重大事故。飞机在高空飞,电池爆燃了,那种情况真的很让人绝望,因为飞机上的救灾物资是非常有限的,更何况电池着起来很难中途扑灭。
原因很快被找到:这几家充电宝企业,为了降低成本,把电池里非常重要的一个隔膜更换了供应商,所以隔膜从原来比较厚的就变成了成本更低但是很薄的,因此这些电池里用来分开正负极的隔膜就很容易被内部生长的尖锐的锂枝晶刺破,从而发生短路起火。
就是这么点儿钱的问题,导致的。它已经导致了飞机紧急备降,万幸没有造成更大的事故。
大家发现没有,“降成本”或者低价竞争这个事儿,并不是谁能喊得响谁就有理,作为企业,你必须要优先确保使用者的安全和健康。这些话已经说到起茧子,但还是有企业当耳旁风,企图用最缺乏技术含量的低价竞争策略来垄断市场。这种策略的后果是全体中国品牌一起承担的,而且伤害会延续很久。
这个道理在汽车行业更是最基本和浅显的。汽车行业的低价竞争由来已久了,可能已经诞生了“罗马仕”,但因为汽车自燃没有飞机被电池牵连这么可怕,所以还没有构成热点。
不过动力电池起火比充电宝起火杀伤力大多了。最重要的是,你不是因为技术不行,而是因为想“多挣一点点”的贪念,让车主陷入潜在的危险之中。这就是犯罪了。
这件事非常重要,以致于16号,国务院常务会议也做出部署:“规范新能源汽车产业竞争秩序,针对行业非理性竞争现象提出系列治理措施。”
具体措施包括“加强价格监测、规范账期管理、强化质量监管、推动长效管理”,目标是助力新能源汽车产业“从规模扩张”转向“高质量发展”。看到这儿我稍微有点踏实了,高层已经看到了问题,并且开始介入和干预。
近期国内汽车行业领导们也召开了一个重要会议,包括奇瑞尹总的出圈发言在内,都不断地强调了良性竞争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尤其是,千万不能把内卷的风气带到海外,变成低层次的外卷,重复摩托车行业在东南亚的失败教训。
“我们一直说在国内“打不还手,骂不还口”,在国外我们就特别担心别人讨厌我们。我们到一个市场去做检验,让别人讨厌了什么,然后企图减少别人对我们的不舒服地方,也企图在世界范围内和同行和上下游建立汽车行业的统一战线,争取更多的合作伙伴,实现更多共赢的机会,做一个出海文明的使者,争取不要给国家增加麻烦”。
“付会长带领协会做了非常多有意义的事,把汽车行业一些不好的现象及时点出来并做优化,就是发言时间太长了。”
中汽协这位“发言时间太长”的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付炳峰讲了什么呢?其实就是系统总结了最近几年来汽车行业的重大变化,我今天借花献佛,给大家高度浓缩地复述一下要点,方便大家出去吹牛。
第一是产业转型升级取得成效,市场结构发生了历史性转变。汽车产销连续两年超过3000万台,其中新能源车超过1000万台。今年新能源车占比可能会超过50%,也就是超过1600万台。电动化和智能化的融合,带领中国的三电技术处于领先地位,并且国产新能源车出口到200余国家和地区。
第二是全球电动化水平都在提速,中国是全球电动车平均占比的2倍以上。电动化和智能化使得国内诞生了新兴领域的供应商,在人工智能技术、模型算法创新和数据积累的加持下,一部分优秀的中国企业正在融入全球市场,接手传统零部件巨头的业务。
中国供应链拥有协同创新的巨大优势,它带来的成本优化和快速迭代能力,让国内外的底盘系统、动力系统、三电产品、混动技术、智能驾驶和智能座舱的研发需求受益,中国已经不再是过去那个只会造塑料件和小商品的供应链了。
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互认互信体系,积极参与碳管理平台建设,为中国品牌的国际化打好基础,这是进入欧美国家市场的必经之路。
最后是回顾了综合治理“内卷式竞争”的历程。国际化迫在眉睫,在这之前,国内必须解决好内卷问题,避免到国外去无谓地低水平竞争。
其实我最看重的就是这最后一条,也是前面国务院正在介入的事情。中国人不缺创新能力和管理能力,实际上经过这些年的追赶,我感觉国外那些高大上的汽车技术也并非遥不可及,他们不过是在我们贫弱的时候做了一些事情,而我们已经通过30年的努力,拉平了这个鸿沟,还实现了电动化和智能化的局部反超。
这种情况下如果我们自己乱了阵脚,贱卖好不容易研发出来的领先技术,那真是白白便宜了别人,而我们自己的工程师和从业者却没得到合理的回报。这不是我们的目标。
况且,从奇瑞身上,我们能看到一个事实:国内的车之所以用料厚道、配置高同时还很便宜,就是因为在海外卖得比较贵,才实现了对国内车价的反哺。这是创新者应得的,希望全行业都能自觉维护这样一个健康的体系和发展路径,而不是只为自己企业的小九九做算计。像华为那样,处于食物链顶层的技术拥有者,就应该获得最高比例的利润和收益,这,就是天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