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智能驾驶」的相关技术、法规及实务问题仍有许多挑战需要一一克服,这也导致目前智能驾驶的开发和导入的难度相对较高,反观「智能座舱」的相关应用在车内人机互动的实现难度及技术门坎相对来得低一些,因此近年来各家厂商都纷纷卯足了全力积极推展,力拚能在智能座舱的商机中取得「产品差异化与竞争力」的优势,而其中最核心的的关键就在于「车载语音助理」。
越来越多车主在开车时养成使用语音助理的习惯,例如车机本身内建的语音助理、Apple CarPlay、Android Auto 和其他后装产品,例如像是Amazon Echo Auto,这些服务都在汽车中提供了更多语音助理的可用性。
根据目前的车用生态,我们可区分为几种不同来源的语音助理服务提供商
▶ Automobile Manufacturers (BMW, Benz…)
▶ CarPlay(Apple), Android Auto(Google)
▶ 3rd Party Developers (Cerence, iFlytek…)
无论选择哪一种开发方式,在开发的过程中都需要随时考虑:「当前市场消费者在评估选购时,可能会在意的问题是什么?自家产品的状况如何?与他厂相比的话又是如何?」如此一来才能够「知己知彼、谋定后动、胜券在握」。
车载语音助理的产业链于近年来日趋复杂,再加上伴随着上中下游及第三方供货商之间的各种合作模式,传统的供需界线也逐渐趋于模糊;但我们仍可以将其区分成不同来源:
车厂Automobile Manufacturers
若是内部开发能力与资源充足,有些车厂会选择推出自家开发的车载系统以及车用语音助理功能,若是属于这种情况,总括来说通常具备以下特色:
知名大厂Apple, Google所推出的CarPlay, Android Auto也搭载了车用语音助理功能,挟着手机系统的庞大普及率,使用户能够与手机进行快速地连动,其主要的特色有以下几点:
百佳泰参照ITU-T组织订定的其中三项标准P.1100、P.1110和P.1120 ,将确保车机在免持通话状态下,能够正常运作并维持一定质量。
有些车厂若一方面不希望降低设计自由度、另一方面又想确保车主数据能存放在自家平台,就可能会与第三方智能语音助理开发商合作(例如Cerence, iFlytek…)并且共同推出产品,此种类型的主要特色如下:
在这个错综复杂的语音助理开发产业链与分工之中,我们浓缩了从车主角度可能会在意的问题,且这些潜在风险将有可能影响我们行车时的安全,千万不可等闲视之:
连线品质与设置问题:对车主需求的理解准确度,以及反应速度
先针对消费者在意的兼容性、辨识性能与功能性等多重面向进行评测与验证:
使用者体验问题
接着,再搭配用户情境仿真 (User Scenario)来评测在不同情境下的用户使用体验:
系统性问题与漏洞
依照开发环境与条件,以及后续的维护更新,执行相对应的测试规划:
与市场上同类型产品之间的差异
最后,我们再搭配前述的测试结果以及功能列表,以横向比对的方式来进行分析;我们将会提供一份Competitive Analysis (CA) 竞争者分析报告以供参考:
与他家厂牌相比,辨识率/功能/使用体验表现位在什么水平?
与他家厂牌相比,服务功能是否足够且丰富? 是否有支持新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