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无人车的加速渗透,正让网约车平台的资源分配天平持续向无人车倾斜,常规司机的生存空间被进一步压缩。2025 年第三季度,滴滴无人车在全国的日均订单占比已突破 40%,而平台为了快速推进无人车商业化,出台的一系列政策让常规司机的处境愈发艰难。
常规司机能接到的有效订单越来越少。在早高峰 7 - 9 点、晚高峰 17 - 19 点这两个黄金时段,无人车承接了 65% 的订单,常规司机在这两个时段的接单量较 2023 年下降 68%。不仅如此,平台还将夜间 10 点后的订单优先分配给无人车,导致常规司机全天的订单分布呈现 “两头空” 的状态,日均有效接单量不足 2023 年的三分之一。
成本压力的陡增让常规司机难以承受。除了抽成比例从 20% 升至 27%,平台还取消了常规司机的燃油补贴和冲单奖励,而这些福利在无人车运营中仍有保留。数据显示,常规司机每单的成本较 2023 年增加 35%,而单均收入却下降 42%,收支倒挂的司机比例已达 53%,不少人感叹 “开得越多,亏得越多”。
平台的派单算法也在无形中加剧了这种失衡。系统会根据 “运营效率” 优先派单,无人车因路线规划更精准、行驶更规范,被判定为 “高效”,而常规司机即便距离乘客更近,也可能因 “潜在行驶时间更长” 被排在派单序列后端。在这种算法逻辑下,常规司机的接单响应速度被拉长,优质订单的获取概率持续降低。
按照当前趋势,2026 年滴滴无人车的订单占比将突破 50%,常规司机的生存空间还将进一步萎缩。对于那些年龄在 40 岁以上、缺乏其他技能的司机来说,转型难度极大,他们正面临着 “想继续干却没单可接,想转行又无处可去” 的两难境地,网约车行业的生态变迁,正让常规司机的生存路越走越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