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前提下实现最优舒适体验,已成为零重力座椅设计的核心挑战
智驾背景下,汽车座舱融入了休息、办公和娱乐等第三生活空间的场景,源自NASA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的零重力座椅概念已成为高端品牌竞相布局的核心卖点,如小米YU7的双零重力座椅和问界M9的右后零重力座椅,然而零重力座椅存在较大碰撞损伤风险,零重力座椅如何兼顾舒适和安全,成为产业亟待解决的关键课题。
如何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实现最优舒适体验,成为零重力座椅设计的核心挑战?
清华周青:通过一体化智能体系可提升零重力座椅安全性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汽车安全技术分会主任委员、清华大学车辆与运载学院教授周青在三十一届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年会暨展览会零重力座椅开发及测评技术论坛中指出:
“零重力座椅当前存在较大的碰撞损伤风险,事故发生时颈部、腹部、脊柱损伤的风险较大,亟需开展安全评测和保护技术研究。一体化智能安全体系能够实时感知车辆状态和乘员状态,并快速实施损伤风险最小化的保护装置决策和调配,考虑乘员状态和碰撞强度的自适应保护,实现在复杂交通场景下对驾乘人员的保护。”
湖南大学白中浩:未来驾乘人员空间更为自由,碰撞安全需全面提升
湖南大学车辆安全研究中心主任、教授白中浩认为,自动驾驶使未来汽车乘员活动空间更为自由,催生出许多非驾驶活动、非传统朝向与坐姿,而大倾角座椅能够提高舒适度、减少疲劳,已成为重要发展趋势;尸体试验、低速志愿者试验和高速THOR-AV试验均已表明,随倾斜姿态和程度的改变,胸部、骨盆的损伤风险将会加剧,在高速驾驶下,脊柱、头部和颈部也将发生严重损伤。
中国汽研费敬:需拟定零重力座椅全流程测评方案以填补标准空白
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汽车安全技术中心检测工程事业部青年专家费敬提出:“零重力座椅舒适性强、体验感好,已成为主流车企高端品牌的重点布局方向,然而零重力座椅带来了新的运动学响应和损伤模式,目前国内外大倾角座椅的事故伤亡率较高,安全性亟待加强,需要从产品调研、工况确定、安全风险探究、关键指标研究、测评假人评估综合拟定测评方案,助力零重力座椅安全性提升。”
北林尚诗:事故及损伤等多源数据需进一步融合乘员碰撞姿态信息
北京林业大学工学院讲师尚诗指出,智能车辆的发展确实在某种程度上提高了道路交通安全性,但同时智能车辆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尚诗认为,现有仿真和试验中乘员姿态数据集难以反映碰撞时刻的真实姿态,为兼顾智能车辆驾乘人员的舒适性与安全性,需融合真实事故数据集、驾驶模拟实验数据集、多源信息融合损伤数据集、仿真数据集,以探索大倾角坐姿更加安全的防护机制。
延锋吴水波:主动安全预警与零重力座椅快速复位将大幅增强安全性
延锋汽车智能安全技术中心系统开发总监吴水波表示:“经过3年的舒适性研究,调研走访不同群体上千人,零重力座椅应用场景已不断明确,参考现有标准、法规对直立坐姿下如何定义伤害的标准和逻辑,以及基于真实世界中碰撞伤害的统计研究,延锋科技通过碰撞前的主动安全预警、pre-crash座椅快速复位、靠背回位系统(FUS)等技术大幅提高了零重力座椅的安全性。”
奥托立夫于永志:自动驾驶技术对零重力座椅提出更高安全保障需求
奥托立夫(上海)汽车安全研发有限公司于永志认为,自动驾驶的出现与推广催生了汽车很多新的应用场景,汽车不仅局限于出行场景,还将兼具办公、休息、睡觉等场景,目前高端品牌多搭载零重力座椅以满足消费者对汽车多元应用场景的诉求,但零重力座椅的安全问题已成为其普及推广的重要卡点。于永志指出,通过大角度卷收器、防下潜气囊、座椅中心约束气囊等技术,有助于改善零重力座椅安全性。
作者 | 郑巧云 杜书栋
审核 | 曲嘉欣
编辑 | 张戈
特别声明:
1. 本报告旨在展示面向汽车前沿、热点问题的最新观点,不追求绝对、长期正确;
2. 报告内容基于嘉宾演讲内容整理,未经本人确认。
下一篇:全新C11 14.98万起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