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技迅猛发展与出行需求日益多元的当下,网约车与无人驾驶汽车并非零和博弈,而是有着携手并行、共创出行新格局的广阔空间。
当下,网约车市场规模持续扩张。截至 2024 年末,全国共有 337 家网约车平台公司获得经营许可,各地发放网约车驾驶员证 657.2 万本、车辆运输证 279.2 万本,仅 2025 年 4 月,网约车监管信息交互系统收录的订单信息量就达 7.27 亿单。网约车凭借灵活的运营模式、广泛的司机覆盖,深入大街小巷,为乘客提供 “门到门” 的贴心服务,满足了乘客即时叫车、个性化行程规划等多元需求。尤其是在一些路况复杂、道路标识不明的老旧城区,网约车司机凭借多年积累的驾驶经验与对当地路况的熟悉,能迅速规划最优路线,避开拥堵路段,这是目前无人驾驶汽车难以企及的。
与此同时,无人驾驶汽车技术也在突飞猛进。以滴滴为例,其在多个城市的运营数据令人瞩目。2025 年上半年,滴滴在上海、广州等地投放的无人驾驶测试车已超 3000 辆,累计测试里程突破 8000 万公里,日均订单量超 10 万单。无人驾驶汽车在特定场景下优势尽显,在机场、高铁站至市区等路线相对固定、路况较为简单的场景中,能依据精准的地图数据与高效的算法,稳定保持最优车速,避免急刹车、急加速,极大提升了出行效率与能源利用率,减少了交通拥堵与尾气排放。而且,无人驾驶汽车还能为老年人、残疾人等不便驾驶人群提供安全、便捷的出行选择,拓宽他们的出行半径,提升生活独立性。
从市场需求层面来看,不同乘客有着各异的偏好。部分乘客追求出行的便捷与效率,不在意是否有司机陪同,无人驾驶汽车标准化、高效的服务模式更契合他们的需求,像在一些大城市的通勤高峰时段,乘客渴望能快速抵达目的地,无人驾驶汽车能凭借智能调度系统迅速匹配行程。而另一部分乘客则更看重乘车过程中的人文关怀,如与司机交流获取当地资讯、希望司机帮忙搬运行李等,网约车司机热情周到的服务能让他们感受到旅途的温暖。这种多元的需求,为网约车与无人驾驶汽车的长期共存提供了坚实的市场基础。
在技术发展方向上,两者也并非相互排斥。网约车平台可以引入无人驾驶技术,在一些高频、标准化的订单场景中部署无人车,优化运营成本,提升整体运营效率;而无人驾驶汽车企业也能借鉴网约车平台丰富的运营经验与大数据资源,进一步优化算法,提升无人驾驶系统应对复杂路况与特殊情况的能力。例如,通过分析网约车司机在不同天气、路况下的驾驶行为数据,无人驾驶系统可以学习到更多应对突发状况的策略,实现技术的快速迭代。 网约车与无人驾驶汽车各有优势,在未来出行市场中,它们更有可能通过相互补充、协同发展,为大众带来更加优质、多元、高效的出行体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