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4日,赛轮轮胎发布公告,宣布其全资子公司赛轮(沈阳)轮胎有限公司(简称“赛轮沈阳”)将以2.65亿元的价格,收购普利司通(中国)投资有限公司持有的普利司通(沈阳)轮胎有限公司(简称“普利司通沈阳”)100%股权。
普利司通沈阳原先具备年产170万条载重子午线轮胎的生产能力,在2024年1月26日停产后,依旧持有工厂现有的土地、厂房及设备等优质资产。
收购完成后,赛轮轮胎将接手后者手中39.49万平方米土地使用权和20.07万平方米的建筑物。而这片沉寂一年多的厂区也将重启生产,成为中国轮胎企业逆势扩张的最新注脚。
赛轮2.65亿“抄底”收购
同日,赛轮沈阳与普利司通中国签署《股权转让协议》。赛轮公告显示,此次收购的普利司通沈阳工厂交易价格为2.65亿元,最迟将于2025年9月30日完成股权交割。
该工厂是普利司通1996年进军中国市场时建立的第一家工厂,也是这家世界500强轮胎巨头在中国布局的重要支点。
近年来,伴随普利司通集中资源投向预期增长的高端乘用车轮胎市场,普利司通沈阳于2024年1月26日正式停产,同时普利司通彻底退出中国商用车轮胎配套业务。
普利司通退出的背后,是残酷的财务现实:2024年普利司通沈阳营收仅1.4亿元,净亏损高达4.8亿元;2025年上半年完全停产后,亏损进一步扩大至5.64亿元。
连年亏损的商用车轮胎业务已成为普利司通中国战略的负担,这或许也是在该工厂所有者权益为3.37亿元(截至2025年6月30日)的背景下,赛轮以2.65亿元的交易价格收购普利司通沈阳工厂的一个重要原因。
对赛轮而言,这座工厂最核心的价值在于其年产170万条载重子午线轮胎的产能基础和39.49万平方米的土地资源。
“本次收购完成后,公司将调整管理层,充分利用现有土地、厂房及设备等资产,结合发展战略确定具体建设项目。”赛轮在公告中明确表示。
而停产一年的工厂也为赛轮避免了复杂的员工安置问题,公告特别强调 “本次交易不存在未决的员工安置事项” ,或也意味着其后续可以快速重启生产。
截至目前,赛轮轮胎共规划年产2765万条全钢子午线轮胎、1.06亿条半钢子午线轮胎和44.7万吨非公路轮胎的生产能力。沈阳生产基地的加入,无疑将成为赛轮产能体系的重要补充。
逆势扩张的全球布局
国际巨头战略收缩之际,以赛轮为代表的中国轮胎企业正加速填补市场空白。
而赛轮敢于逆势接盘的底气,源于其近年来持续向好的业绩表现和前瞻性的全球化布局。
据2024年财报数据显示,赛轮实现营收318.02亿元,同比增长22.42%;归母净利润40.63亿元,同比增长31.42%,成为国内少有的营收、利润双增长的上市轮胎企业,且利润增幅高于营收。
2025年一季度,赛轮更是国内唯一实现利润同比正增长的上市轮胎企业。
亮眼业绩背后是赛轮持续推进的全球化战略布局。目前赛轮已在全球建立七大研发中心与生产基地,分布在青岛、东营、潍坊、沈阳及越南、柬埔寨等地,同时在墨西哥、印度尼西亚新建智能工厂。
2024年,赛轮海外市场收入达238.11亿元,同比增长23.60%,毛利率达29.88%,显著优于内销业务。
近年来,国内外轮胎市场需求持续增长,2024年全球轮胎市场需求同比增长1.8%,达18.54亿条。在存量市场竞争中,赛轮展现出强劲的逆势增长能力,此番交易也成为赛轮产能扩张战略的关键落子。
正如国金证券分析的那样,和国内轮胎企业持续出海扩张的局面截然不同,海外多家轮胎企业陆续宣布了关厂减产计划,在消费降级背景下国内胎企有望把握机遇继续抢占全球份额。
当然,在这个过程中,赛轮也将面临不小的挑战。赛轮轮胎董事长刘燕华此前曾在业绩说明会上明确指出,“行业面临着一些挑战,如原材料价格波动,直接影响轮胎企业的生产成本和利润。国际贸易壁垒也对轮胎企业发展造成影响。”
面对这些挑战,赛轮的应对策略清晰明确。刘燕华表示:“公司将通过持续布局全球化生产,采取加大研发投入并开展技术创新等手段,推动业绩稳定增长。”此番收购普利司通沈阳工厂,便是赛轮对这一战略思路的重要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