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键关注
获取更多汽车资讯
在过去的四年里,“无人驾驶”技术从实验室加速驶向现实,中国消费者的态度也在悄然发生转变。
2021年,J.D. Power曾对中国消费者进行过一次关于未来“无人驾驶”期待的信心调研,而四年后的今天,J.D. Power与AutoLab联合发起“白泽奖”,在即将发布豪华市场辅助驾驶榜单之际,我们在用户研究部分,再次对中国消费者的态度进行了追踪与对比。
中国消费者对“无人驾驶”
信心指数全线攀升
最新数据显示,中国消费者对“无人驾驶”的信心指数全线攀升。以“我手动驾驶,周围是无人驾驶车”这一场景为例,用户的信心指数从2021年的56分跃升至2025年的72分;而对于“乘坐无人驾驶私家车”的信心,也从45分增长至67分;最值得关注的是“是否愿意购买无人驾驶汽车”这一项,信心指数从四年前的43分上涨到了如今的64分。这意味着,中国用户不仅在心理上逐步接受了这一技术的存在,甚至已经开始愿意为其买单。
在购买意愿方面,也呈现出积极信号。2021年,58%的消费者选择“观望一段时间再考虑”,明确表示“完全不考虑购买”的消费者占12%,“非常愿意抢先购买”的用户比例更是仅有1%。但到2025年,这组数据发生了显著变化——明确表示“不考虑购买”的用户已经降至0.5%,而表示“试驾后购买”与“非常愿意抢先购买”的人群比例分别上升到了41%和12%。可以看出,消费者对“无人驾驶”的购买意愿也在快速提升。
中国消费者更期待
“无人驾驶”的社会价值
更为关键的是,中国消费者对“无人驾驶”的期待远不止技术层面的突破,而是对其“社会价值”的持续关注。
无论是在2021年,还是在2025年,用户普遍认为,“无人驾驶”最大的意义在于它可以缓解驾驶压力、减少“路怒症”、降低交通事故发生率,并为那些出行不便或不便自己驾驶的人群提供便利。这种价值认同的稳定性,反映出中国消费者对“无人驾驶”不仅是“科技上的兴趣”,更是一种对未来出行方式的人文期待。这份清晰、长远、具社会关怀的视角,正是中国消费者对新技术开放且成熟的表现。
从“好奇观望”到“理性拥抱”
“无人驾驶”要走多久?
用户对“无人驾驶”汽车上市时间的预期也在变化。2021年,有50%的消费者认为至少需要十年以上才能真正投入使用,如今,则有81%的用户相信在十年之内,“无人驾驶”私家车就能实现量产上市。这种预期的加速转变,显示出市场准备度的显著提升,也意味着大众的接受门槛正在不断降低。
当然,这一切积极变化的背后,也不乏理性的担忧。从两次调查中可以看出,消费者最关注的挑战依旧是质量与可靠性,以及技术在复杂日常场景下的可行性。这些顾虑并未因为时间的推移而减少,反而成为公众关注的“底线指标”。可以说,中国消费者对“无人驾驶”的接纳,是建立在理性信心与审慎判断之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