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烧钱都能把中国车企烧死!” 当年起亚高管这句口出狂言,曾激起一片波澜。如今回望,中国车市的残酷现实竟为其狂悖之语提供了微妙背景音——价格战烽火连天,弱者的确在失血、倒下。当巨头掏出巨资加入混战,是否真的会用“烧钱”这把大火将对手彻底“烧死”?汽车产业这场硝烟弥漫的战争,答案正隐现于每一个咬牙坚持或无奈退场的身影之中。
起亚的这句狠话,眼下在中国市场却显得苍白无力。乘联会数据显示,现代起亚在中国份额已不足1%,4月销量仅4千辆左右,起亚自身处境堪称严峻。那这番“烧死”中国同行的底气从何而来?其背后全球市场的霸主身影才是真相——现代集团作为全球第三大汽车集团,2023年营业利润近386亿美元(约合2800亿人民币),手握巨额现金储备。反观中国行业头部,以比亚迪为例,年利润约合近30亿美元。从资本角度看,现代起亚“烧钱”的实力确实有据可依。
当下车市俨然成为“烧钱”角斗场。从电池到智驾技术研发,从营销推广到终端价格战,巨额资本源源不断投入这片战场。蔚来创始人李斌曾坦言:“没有200亿别想造车”。小米SU7一役亦烧掉高昂代价。
市场内部已开始残酷整合。昔日威马、天际、爱驰黯然退场,高合在生死边缘挣扎,残酷现实揭示着资金链断裂的致命性。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一语道破:“新能源车竞争力不足的传统车企面临淘汰压力”,而这股压力根源之一便是对手持续的“烧钱”施压。弱势品牌的市场份额与造血能力在价格绞杀中双双流失,“烧死”预言似乎正步步成真。
可这场残酷的烧钱竞赛绝非强弱分明的终点。全球巨头确实手握重金,但本土品牌凭借对用户需求的精准洞察与敏捷反应正加速构建自己的护城河。新能源汽车核心供应链逐渐本地化,消费者对本土品牌的认同感更与日俱增。
更关键的是,中国市场的竞争规则已悄然改变——技术迭代与商业模式创新正代替单纯“烧钱”,成为车企真正的立足根本。无论外资助阵还是内资拼杀,资本固然是入场券,但最终话语权永远属于手握核心技术和满足用户真实需求的一方。
现代起亚高管放话要“烧死对手”,却忽视了中国汽车业在烈火中锻造出新韧性的可能。
资本如猛火,能焚毁枯枝,亦能锤炼真金——那些最终立于不败之地的企业,注定是洞察未来、紧握创新火炬的远见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