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第一课
晚高峰的公交车上,突然响起一阵手机铃声。一个人接通电话,脱口而出:“三千万元……”
周围不少乘客齐刷刷转过头,惊讶地望向他。
他叫徐发。在公交车、地铁上,因为动辄报出数千万、过亿的金额,他多次引起陌生人的关注。
徐发是富士康员工。他怎么这么有钱?
01
别妻离女立战功
徐发是90后,来自山西大同。家里三兄妹,他是老大。入职富士康十一年的他,目前在Fii-iPEBG事业群iPEG太原制造处制造管理中心效益管理部成本管理课,主要负责成本统筹相关事项。
2014年3月7日,就读大专会计专业的徐发,还未毕业就提前入职太原园区,在iPEBG事业群组装厂任职于成本管控岗位。2015年底,他被调至制造一处,负责组装、表面等五六个厂部的成本管控。
2019年,为了提升专业能力,徐发毅然告别妻子和不满两岁的女儿,跟随生产主管赴晋城园区支援。在那里,他肩负起制造处管理中心的成本统筹工作,开启了新的职业征程。
初到晋城,徐发便面临难题——各生产楼层的用电量无法有效管控。彼时,他要核算七八个楼栋的能源成本,每栋楼有三四个楼层,有的楼层涉及多个制程,有的楼层无独立电表……要准确核算,困难重重。
接到重任,徐发感觉脑袋里如有一团乱麻,千头万绪。最终,他决定先从各楼层的电力配置、产线分布与产能、机台参数等入手,了解具体情况。在能源、生产部门人员的通力配合下,徐发一一掌握、汇总了相关数据,并通过整理、分析,计算出能耗趋势,制订并不断完善能源降本解决方案。
那段时间,徐发的座机简直成了热线,有时一天要接十几个电话,工作到深夜更是家常便饭。
有一天,晚上九点左右,机电管理部的工作人员例行巡查楼层。经过管理中心办公室时,他们看到徐发还在电脑前工作,便和他打了个招呼。两小时后,巡查的同事再次来到这里,发现徐发依然在忙碌。他们吃惊地问:“你还不下班吗?”徐发抬起头,笑着回应:“快了快了。”可这一“快”,转眼又过了三四十分钟。
将近深夜十二点,徐发才回到公司公寓。他轻手轻脚地推开宿舍门,生怕惊扰了熟睡的舍友。然而,他还是听到舍友迷迷糊糊中的调侃:“又影响我睡觉……明天你得请我吃早餐……”
最终,徐发带领团队,成功建立起单片能耗成本监控体系。之后,他又持续推动成本改善工作。期间,他经常利用工余时间,学习生产制程、成本核算等相关知识。2021年,他主动参加公司举办的模具工高级工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培训。
2019年至2021年,制造处成本管控成果斐然,连续三年勇夺第一。而徐发也于2020年获评制造处“最佳员工之星”称号。
02
一路“开挂”成专家
2022年,徐发调回太原园区后,更是在工作上一路“开挂”。在此后的几年里,他接连斩获多项荣誉:
2022年,他被园区工会评为“优秀员工”;2024年,他被集团工会评为“富士康之星——优秀基层员工”;2025年,经园区工会推荐,他荣获太原市总工会颁发的太原市五一劳动奖章……
成本管理课专案推动组的杨志兰与徐发共事已近五年,在她看来,徐发身上的闪光点实在太多:过硬的专业技能、任劳任怨的工作态度、出色的团队协作能力、强烈的责任心、乐于助人的热忱……杨志兰笑称,因为认可徐发的工作能力和成果,无论是普通同事还是课长、部长,都喜欢称他为“发哥”。
徐发负责制造处的整体成本管控,杨志兰负责的人力费用是其中一部分。日常工作中,徐发不仅主动为她讲解核算逻辑,还会提出具体的优化建议。成本管理课经常要跟经管部门打交道,同步确认报表数据。春节前后,徐发总是主动要求与经管对接,优先让其他同事休假。“经管对发哥的评价一向很好,说他的数据准确率很高,成本分析到位。”杨志兰说。
徐发(右一)与同事讨论工作
“他在成本统筹上能够独当一面,做事积极主动,责任心很强。”提起下属徐发,直属主管卫海婵课长夸赞连连。
今年五月中旬的一天,晚上八点多,卫海婵突然接到项目成本分析的紧急任务。她当即联系徐发,对方二话不说便从家里赶来公司,一直工作到深夜十一点多。类似这样的突发状况时有发生,但徐发从未有过丝毫推诿,且从未抱怨。卫海婵坦言,从事成本管控的同事大多“唱黑脸”,不怎么受人待见。但徐发与大家相处融洽,颇受欢迎。
徐发和女儿
作为公认的成本管控专家,徐发在同学圈里也小有名气。一次同学聚会上,正筹备创办人力资源公司的老同学特意找他请教企业成本核算与管控等财务知识。
03
精打细算补缺漏
在成本管控领域深耕多年,徐发有些独特的业余爱好:热衷于钻研数据分析知识,甚至能啃下上千页的专业大部头。当然,他也有着大众化的一面——关注财经新闻、享受骑行运动、喜爱羽毛球和音乐。
在大家眼中,徐发很随和,不是一个性格张扬的人。但谁能想到,他不时会语出惊人呢?就如文中开头的那一幕。
当时,徐发刚坐上公交车不久,同事便来电询问某项人力费用的具体数额。
“三千万元。”他不假思索地答道。
话音刚落,四周乘客纷纷露出惊诧的神色。徐发转念一想,不由暗自失笑——因为负责成本核算,他经手的财务金额动辄几千万乃至上亿。虽说自己早已习以为常,但对很多人而言,这样的金额就像一个天文数字。
在富士康工作的十余年间,徐发素以细致著称,却也难免有过疏漏。
2017年,在制造处一次月度成本分析会前,主管让他发邮件通知相关人员参会。发送邮件后复查时,徐发心头骤然一紧——会议时间居然写错了。他立即忐忑地向主管做了汇报。
出乎意料的是,主管并未责备,而是让他尽快补救。徐发随即补发更正邮件,并逐一拨打十余位参会主管的电话确认。经此一事,他养成了工作上凡事再三核对的严谨态度。
多年的“精打细算”,让徐发成了同事们眼中既靠谱又热心的能人。而这,也让他在富士康越走越稳。毕竟,能把简单的事做好,就是不简单。
文 | 蒙春梅
排版 | 雷英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