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月的国际交通技术展上,一个“大块头”的亮相让物流圈炸开了锅 —— 京东物流的 VAN 无人轻卡,24 立方米的载货空间堪称行业最大,400 公里的满载续航、L4 级自动驾驶能力,再加上那句“比传统运输省 60% 成本”的宣传,不仅让物流圈震动,
更生动的告诉我们——真正的竞争力,往往藏在别人忽视的“基本功”里。
不造乘用车的清醒:聚焦核心“长期布局”
刘强东曾明确表态:“京东不会自己做乘用车”,但这背后不是“不碰汽车”,而是更精准的战略聚焦 ——把资源砸在自己最该赢的地方。
回溯京东的十年布局,每一步都围绕“物流”这个核心优势展开:
2015 年投资蔚来埋下汽车领域种子,
2018 年上线整车交易平台,
2021 年成立汽车事业部,
2022 年升级“京东养车”,
直到2023 年织成覆盖汽车“买 - 养 - 换”全周期的服务网。
这些看似零散的动作,实则是在为物流生态“补位”—— 当汽车服务网络足够密,物流装备的落地就有了天然土壤。
而今年推出的无人轻卡,更是这一布局“点睛之笔”。当外界猜测“Joyrobotaxi”商标是要抢乘用车市场时,京东却用“中短途干线无人运输” 的定位,避开新能源乘用车的红海厮杀,转头加固自己的物流护城河。
战略不是“追风口”,而是“筑高墙”—— 在自己最擅长的领域,把“护城河”挖得足够深。
差异化竞争:在“市场空白” 里找增量,
而非在 “红海” 里拼消耗
京东无人轻卡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源于对“市场空白”的精准捕捉。横向对比同行的布局,这种差异化尤为明显:
顺丰的无人车聚焦“末端接驳”,载重500公斤、续航200公里,适合社区配送却难及干线;
菜鸟GT-Lite 以1.68万元低价主打“网点到驿站短途运输”,3立方米载货量仅能满足轻量需求;
亚马逊的VAPR 技术虽能优化配送流程,却停留在“软件优化”层面,未触及干线运输的硬件革新。
而京东VAN 选择的“中短途干线”场景,恰好填补了这些空白:
24立方米载货量是顺丰的4.8 倍,400公里续航远超菜鸟,L4级自动驾驶直接对标干线物流的核心需求。这种“大载量 + 长续航 + 高智能”的组合,让京东在即时零售爆发的当下,精准抓住了“从仓库到前置仓”“从区域仓到门店”的运力缺口。
与其在拥挤的赛道里“内卷”,不如用“显微镜”看市场 ——别人扎堆的地方让开,别人忽视的痛点打透。
技术不是“炫技”,而是“业务的铠甲”
今年618,电商的竞争早已从“价格战”转向“时效战”:
京东“211 限时达升级”、美团闪购“分钟级配送”、淘宝联手顺丰“极速上门”。当“30 分钟送达”从噱头变成标配,物流技术成了决定生死的“硬武器”。
京东的应对不止于“单款无人轻卡”,而是构建了“三位一体”的智能物流网络:天上有“飞狼”无人机覆盖偏远地区,地面有“独狼 6.0”配送车负责末端,干线有 VAN 无人轻卡承接中短途运输。
更关键的是,这些硬件不是孤立存在的 —— 通过“物流超脑”系统,全国仓储、运力、订单数据被实时打通,形成“数据驱动硬件、硬件反哺数据”的闭环。
比如,无人轻卡在运输中积累的路况数据,会反哺“物流超脑”的路线规划算法;前置仓的补货需求,会通过系统自动触发无人车的调度指令。这种“技术 - 业务”的深度融合,让京东的物流效率比单纯“堆设备”的企业高出一个维度。
技术的价值不在“先进”,而在“合身”—— 能解决自己业务的核心痛点,能和现有体系拧成一股绳,才是真的“技术赋能”。
从自家物流到行业基建:开放生态的“乘数效应”
当然,京东的野心,远不止“让自己的快递更快”。当 VAN 无人轻卡的技术跑通后,这套系统正被逐步开放给制造业、冷链运输等行业:工厂的原材料运输可以用它降低成本,超市的生鲜配送可以靠它保障时效,甚至农产品的跨区域运输也能通过它减少损耗。
这种“从服务自己到服务行业”的跃迁,本质是把“企业能力”变成“行业基建”。就像京东养车的 1700 多家门店,不仅服务京东用户,也向第三方开放;就像“物流超脑”系统,未来可能成为中小物流企业的“智能大脑”。
优秀的企业做业务,顶尖的企业做生态—— 当你的能力能帮别人解决问题,你的市场边界就会自然扩大。
经营落地:成本、技术、政策的平衡术
京东无人轻卡的落地,还给企业提供了一套可复制的“执行方法论”:
成本控制:单公里能耗0.25 元、运维成本 0.1 元,较传统轻卡节省 83%。秘诀在于“规模化降本”—— 通过统一采购、标准化运营,让边际成本随规模扩大而降低。
技术壁垒:与比亚迪合作定制线控底盘,3 颗激光雷达 + 20 颗摄像头的感知系统,硬件配置远超乘用车标准。这告诉我们,技术护城河不是“闭门造车”,而是“精准投入”—— 在核心部件上绝不妥协,在非核心环节可以合作。
政策适应:L4 级自动驾驶目前受限于路权,京东便先在北京试点“11 分钟补货”,通过高频场景积累数据,为未来法规突破铺路。这提醒企业:政策不是“障碍”,而是“节奏指南”—— 先在允许的范围内跑通,再等风来。
物流的“钝感力”,恰是商业的 “生命力”
物流从来不是“吸睛”的行业,没有新能源车发布会的聚光灯,却默默支撑着中国商业的运转。从十年前的“金字塔式分销”,到现在的“中央仓直达消费者”,再到今天的无人运输,物流的每一次升级,都在证明一个道理:商业的底气,往往藏在那些“不性感”的基本功里。
刘强东的无人轻卡,与其说是“造车”,不如说是 “用技术重新定义物流”。对所有企业而言,这或许是最珍贵的启示:不必追求“颠覆式创新”,把自己的核心业务做深、做透,让技术成为“业务的铠甲”,让生态具备“开放的温度”,自然能在竞争中找到自己的“不可替代性”。
商业的终极战场,从来不是“谁更炫”,而是“谁更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