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今天的单仁行,我们会完结“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我们要小心品类的扩张升级”的主题。
在最后,我也会给大家一个动态增长罗盘,怎么去平衡“现有品类扩张”与“全新市场探索”的战略框架。
在昨天,我们讲到了在技术颠覆和市场饱和这两种情况下,企业要灵活调整品类的扩张与升级。
今天我们来介绍另外两种情况。
02
第一、外部环境剧变,核心市场开始失效。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从来都不是线性的增长,我们经常讲市场还有一双“看不见的手”在施加影响。
这双看不见的手就包括政策法规、经济周期、社会文化这些宏观环境因素,当这些外部力量发生剧烈变化的时候,原有核心用户的需求也会被直接动摇。
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全球汽车工业从燃油车走向电动化、智能化的转型。
我们通常会认为这场变革是因为技术带来的颠覆,但实际上技术只是其中一个因素而已,今天的电动车市场是典型的宏观环境共振带来的结果。
首先是政治层面。
全球性的“碳中和”目标成为各国政府的共识,欧盟计划从2035年禁售新的燃油车,中国也推出了“双碳”目标、3060计划,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这些政策间接宣判了燃油车市场的变革。
在社会层面上,新一代消费者的价值观也发生了深刻变化,特别是年轻用户对“智能驾驶”、“人机交互”、“车内娱乐”这些科技的关注度,已经超越了对传统燃油车“发动机马力”、“百公里加速”这些性能参数的执着,智能化的电动车成为一种消费的风尚。
另外在技术层面,电池、电控和电机技术的快速进步,使得电动车的续航、性能和成本不断优化,充电基础设施也在加速普及,像中国电动车的渗透率已经超越了50%,而全球电动车的渗透率也正在逐步攀升,2024年底已经超过20%。
所以,当宏观环境发生根本性变化的时候,企业过去的核心用户就很可能变成未来的遗留用户,也就是这些用户的需求和偏好跟市场未来的发展方向背道而驰。
今天很多燃油车企的困境,就是因为没办法轻易抛弃庞大的燃油车用户基础和配套资产,还在升级燃油车用户的需求。
但不管怎么改良,在电动化以及智能化带来的颠覆性体验面前,用户需求一定会发生整体的迁移。
像比亚迪的成功,就在于它没有燃油车的历史包袱,没有试图去满足燃油车用户的需求,而是直接服务和定义了电动车用户的需求,在新市场中建立了领导地位。
所以,在外部宏观环境发生重大变化的时候,企业品类扩张的逻辑必须从“服务原有核心用户”转向“拥抱新兴核心用户”。
如果一味固守传统的用户需求,只会导致投入越多、亏损越大的恶性循环。
当然,领导者也必须要具备这种战略远见和决断力,识别出环境变化的不可逆转性,像PEST分析就是我们理解宏观环境影响的经典战略工具,包括从政治、经济、社会和技术去审视行业的供需关系。
03
第二种情况就是生态系统竞争,把产品当入口,而不是终点。
企业传统的线性价值链就是造好产品,然后卖给客户。
而生态系统模式的核心是构建一个能让用户、开发者、内容创作者、服务提供商进行互动和价值交换的场。
在这种模式下,产品就只是一个终端入口,企业的战略目标就要从“单品利润最大化”转变为“生态系统价值最大化”,用产品来吸引用户,再通过多元化的产品服务矩阵,持续从用户身上获取价值。
像小米的发展历程,就是我们理解生态系统的绝佳范本。
小米早期的成功,是建立在“性价比手机用户”的定位上,这些用户主要是对价格敏感,又对硬件参数有要求的年轻群体。
小米通过线上直销和高性价比策略,在智能手机市场站稳了脚跟。
但是,这个模式存在固有的天花板,因为高性价比的策略,小米硬件业务的利润空间极其微薄。
如果小米仅仅围绕这批核心用户的需求进行升级,提供配置更高、价格更低的手机,那么,小米就会永远被困在低利润的红海竞争中,很难实现持续的增长。
所以,小米在2019年前后提出了“手机 × AIoT”的战略,今天已经升级成为“人车家全生态”战略。
这就是把手机作为一个连接和控制整个智能物联网生态的入口,而不是利润中心,从这个入口出发,大规模地进行品类扩张,推出了电视、扫地机器人、空气净化器、智能音箱、手环、路由器乃至电动车一系列智能硬件产品。
这就是从手机这个入口出发,打造“全场景智能生活”的整体解决方案,当一个用户拥有的小米设备越多,体验就越好。
在2024年的财报里,小米智能手机业务的毛利率是12.6%,而IoT与生活消费产品的毛利率高达20.3%。
所以,低利润的智能手机扮演了类似于“用户获取成本”的角色,它是一个战略性的工具,用来解决平台生态的冷启动问题,快速积累起海量的用户基础。
然后,小米再通过利润率更高的IoT硬件和互联网服务,对这个用户基础进行深度变现。
对我们很多企业来说,当单一产品的价值天花板达到极限的时候,企业的品类扩张就不再是为了满足原有用户的升级需求。
而是沿着用户需求和场景,以及企业的能力画布进行延伸,构建一个更大的价值网络,进入到更多的相关场景,扩大自己服务的对象。
04
当然,我们列举的四个场景都是市场遇到了特殊情况,游戏规则发生了根本性改变,企业必须创造新的商业模式才能生存和发展。
而在大多数时期,企业品类扩张的本质是围绕核心用户需求进行升级是正确的战略。
所以,这里就有两个关键的判断维度:市场环境稳定性,以及品牌价值主张。
为了帮助企业在“巩固现有优势”和“探索全新可能”之间做出正确的战略决策,我们提出一个“战略增长罗盘”四象限模型。
我们用AI简单做了一个视频,大家可以参考。
它的纵轴是市场与技术稳定性,从高度稳定到高度动荡。
横轴是品牌价值主张,从基于规模到基于稀缺。
由此形成的四个象限,分别对应着不同的战略方向。
右上的第一象限我们叫做:提升与排他。
这个时候市场环境稳定,品牌价值基于稀缺性,代表企业就是奢侈品这些高端品牌。
战略方向就是重视现有核心用户,通过极致的工艺、严格的渠道控制和稀缺性营销,不断提升品牌在用户心目中的认知,坚决抵制任何可能稀释品牌价值的大众化扩张。
左上的第二象限,我们叫做深化与防御。
这个时候市场环境稳定,品牌价值基于规模,代表企业就像可口可乐,乐高这些具有知名度的消费品。
战略方向就是深化核心用户需求,通过持续的产品改良、品牌建设和渠道深耕,巩固自己在核心市场的领导地位,满足核心用户不断升级的需求。
左下的第三象限,我们叫做平台化。
这个时候市场环境处于动荡或者是饱和状态,品牌价值基于规模与网络效应,代表企业就是苹果,小米,比亚迪。
战略方向就变成了扩展新人群与新品类,原有市场难以支撑企业持续增长,必须把战略重心从单品利润转向用户终身价值和生态系统构建。
通过布局新市场以及长尾市场,推出入门级产品、构建互补品类矩阵来吸引新用户,把他们转化为整个生态的价值贡献者,而不是一次性交易就结束了。
右下的第四象限,我们叫做重构核心能力。
这个时候,市场处于动荡状态,企业原有核心产品面临淘汰,用户在不断流失,但企业还有独特的价值,代表企业就是柯达、富士胶片。
这里的战略方向就是识别和迁移自己核心能力。
特别是当核心产品面临淘汰的时候,我们一定要重新审视自己背后的核心能力到底是什么?
把这些能力从旧产品中提炼出来,在新的市场环境中找到高价值的利基市场和应用,服务全新的目标用户。
今天的商业世界没有永恒正确的信条,只有在每个时代变革下不断学习和思考做出的选择。
对核心用户的忠诚是我们每个企业宝贵的财富,但能够审时度势,对每个时代的变化做出灵活调整的商业智慧,才是我们穿越周期,实现基业长青的重要保障。
最后,我特别建议大家把今天、昨天以及7月11号的单仁行放在一起去阅读和理解,这个整体的战略框架就能掌握了。
—
责任编辑 | 罗英凡
图片均来源于网络
本文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 免责声明
本文涉及有关上市公司的内容,为作者依据上市公司根据其法定义务公开披露的信息(包括但不限于临时公告、定期报告和官方互动平台等)作出的个人分析与判断;文中的信息或意见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商业建议,市值观察不对因采纳本文而产生的任何行动承担任何责任。